三季度施工旺季有望提速,基建仍将持续发力
2022年08月17日发布 基建投资进一步加快,重大/重点项目进一步扩大,为巩固经济回升,基建有望继续发力。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1-7月经济数据,1-7月,基础设施(不含电力)累计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半年、1-5月份和1-4月份分别加快0.3、0.7和0.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三个月加快,呈加速趋势。其中7月单月同比增长9.10%,单月同比增速创今年新高。全口径基建投资同比提升9.58%,较1-6月提高0.33个百分点。从投资来看,稳投资政策持续加力,各地积极推进“两新一重”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下阶段将“发挥专项债作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我们已梳理全国各省重大项目投资进度,在58.79%的样本量中数据显示,上半年重大项目投资进度已至64%,尽管上半年疫情等因素下有些地区工程进度受到影响,重大项目投资进度仍然进展较快,对基建项目实物工作量起到一定的支撑。 地产投资仍弱,当月竣工降幅收窄,政策持续发力。从投资看,2022年1-7月房地产投资下降6.4%。1-7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6.1%,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3.3%,7月单月竣工面积3,392.21万平米,同比下降36.01%,较6月改善4.72个百分点。从销售看,1-7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3.1%,降幅略有扩大。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2年以来,截至8月9日,全国已有超230城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出台调控措施超600次,其中,6月90省市出台136次政策,7月83省市出台政策93条。8月12日,济南又出新政,调整部分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40%。房地产市场当前整体处于筑底阶段,未来,随着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因城施策效果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企稳。 水利管理业与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进一步加快,改善民生继续发力。2022年1-7月水利管理业与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提高14.5%和11.7%,较1-6月分别提升1.8和0.8个百分点。8月10日,水利部召开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截至7月底,全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25项,在建水利项目达3.18万个,投资规模1.7万亿元;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4%。7月29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指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将从2020年的6.65%提升至2025年至少8%。。 金融数据整体走弱,中长期贷款及社融数据均有回调。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7月新增社融756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191亿。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同比少增2488亿,反应地产需求仍弱。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147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734亿元,同比少2357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及社融数据走弱反映企业融资意愿及力度较弱,或因需求较弱、企业信心所致。政府债券净融资3998亿元,同比多2178亿元,反映了地方政府专项债持续投放,基建资金端压力不大,需求扩张只待项目开工和施工提速,发力助力“稳增长”。 水泥产量降幅已连续两月收窄,“金九银十”传统施工旺季有望刺激水泥钢材需求。2022年上半年全国水泥累计产量11.64亿吨,同比下降14.20%,较1-5月收窄0.8个百分点,7月单月水泥产量为1.87亿吨,同比下降9.2%,较5月收窄3.7个百分点。建筑钢材继续去库存,产量有所提高,8月以来,螺纹钢与线材产量持续企稳。基建工程具有明确施工期限,上半年疫情下整体施工进度有所影响,发改委于今日表示“加快项目开工建设,督促各地方抢抓三季度施工旺季的时间窗口,提高工作效率,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因此“金九银十”传统施工旺季有望呈现“旺季更旺”,追平工期的预期下,将刺激水泥、钢材需求进一步提升。 玻璃库存大幅下降,“保交楼”有望为需求带来一定支撑。截至8月11日,全国大口径玻璃库存6159万重箱,较上一周大幅下降1067万重箱,中旬个别产线计划冷修,北方主产区库存得到有限削减。地方地产政策密集调控,“因城施策”未来有望为地产边际改善,“保交楼”政策下竣工端玻璃需求有望得到支撑。 投资建议:第一,从基建链条来看,建筑板块建议关注头部央国企如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地铁设计、山东路桥等,建材板块建议关注海螺水泥、东方雨虹、科顺股份等;第二,“保留楼”下随着地产销售边际改善,建议关注消费建材板块如三棵树、伟星新材、兔宝宝等,竣工端玻璃旗滨集团等;第三,新材料领域如风电产业链时代新材、山东玻纤、中国巨石、中材科技;BIPV/光伏相关领域江河集团、精工钢构、海达股份、亚玛顿等;建筑减隔震龙头震安科技。 风险提示:房地产资金紧张、基建投资下滑、疫情扰动工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