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技术资料,尽在理工酷
帖子 153897 篇,圈子 30 个,昨日新增帖子 0 篇
热门搜索: 智能汽车推荐系统人脸识别机器人毕业设计
关注推荐最新

热门标签

资源

2022年中国储能电池行业概览

2022年09月23日发布 中国随着下游储能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储能电池行业市场规模随之上涨,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高,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023.1亿元。 市场现状:全球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逐年上涨,占全球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比重不断扩大,锂离子电池储能市场需求量大,截止到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装机规模为5.2GW,占比为11.2%。全球储能电池装机量及增速逐年上涨,全球储能电池市场需求量大;中国储能锂电池产量上涨,下游需求量大,2021年疫情稳定后产能增速明显。 产业链:储能电池产业链上游以磷酸铁锂电池原材料为主,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占比达到60%;中游为储能电池系统,电池芯占比达到70%;下游为储能系统,应用于电源侧、发电侧、用户侧等场景。 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双碳背景下,中国光伏、风力发电市场发展迅速,带动电源侧储能需求量扩大。中国5G基站数量逐年上涨,市场需求大;与4G基站相比,5G基站对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更高,更适合使用磷酸铁锂电池,5G基站的发展将带动储能型磷酸铁锂电池需求上涨。 竞争格局:2021年中国储能电池厂商中,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收入达到136.9亿元,营业总收入1304亿元,储能业务占比10.5%,是整个储能锂电池包括储能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比亚迪储能业务占比较小,仅3%左右,但整体储能业务收入较高,为55亿元。2021年阳光电源、南都能源营业收入均超过100亿元,阳光电源储能业务占比更高。派能科技整体营业收入规模较小,但储能业务占比高,达到96.4%。整体储能电池行业集中度高,龙头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大。锂电池龙头企业布局储能业务有资金、技术、资源等多重优势。

资源

市场规模大,品类众多,半导体零部件国产化前景可期

2022年09月23日发布 零部件是半导体设备核心,市场规模超400亿美元:半导体设备结构复杂,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零部件的性能、质量和精度都共同决定着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零部件是半导体设备是延续半导体行业“摩尔定律”的瓶颈和关键。一般来说,零部件采购额占据半导体设备生产成本的80%左右,按此推算,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零部件市场规模439亿美元。 零部件品类众多,单一产品市场集中度高:半导体零部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碎片化特征明显。按照业内主流的零部件划分方式,半导体零部件可以划分为机械类、电器类、机电一体类、气体/液体/真空系统类、仪器仪表类、光学类和其他零部件。总体来看,全球前十大半导体零部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总和趋于稳定在50%左右,由于半导体零部件对精度和品质的严格要求,就单一半导体零部件而言,往往会出现仅有几家供应商的局面,集中度远高于50%。 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低:半导体零部件技术壁垒高,其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涉及到材料、机械、物理、电子、精密仪器等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总体来看,目前大部分零部件均被海外巨头垄断,例如在静电吸盘领域,基本由美国和日本半导体企业主导,市场份额占95%以上。根据芯谋研究数据,石英、反应腔喷淋头、边缘环等自给率大于10%,各种泵、陶瓷部件国内自给率在5%-10%之间,射频发生器、机械手、MFC等自给率在1%-5%之间,阀门、测量仪器等自给率甚至不到1%,半导体零部件整体国产化率处于较低水平。 部分品类率先突破,国产化快速推进:国内厂商在某些细分品类零部件率先突破,例如机械类零部件,国内如新莱应材、江丰电子、富创精密等均有相应产品布局,并在国内龙头半导体设备公司份额快速提高。在阀门领域,国内企业新莱应材也具备了国产替代能力。在射频电源领域,英杰电气率先实现突破,正在从MOVCD设备往更多半导体设备拓展。在真空泵上,汉钟精机在光伏领域已经占据主要份额,半导体客户也开始出货,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投资建议:推荐国内高纯洁净材料龙头新莱应材、气体输送系统龙头万业企业,从清洗设备切入半导体零部件的至纯科技,建议关注零部件业务快速增长的江丰电子、国内平台型零部件企业富创精密、国内真空泵领先企业汉钟精机、半导体精密运动控制系统龙头华卓精科、国内领先的工艺介质系统供应商正帆科技。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产品开发不及预期、下游需求衰减、业务经营风险。

资源

山地自行车

山地自行车,前部车把是直线形式,后部没有座,只能单人骑行,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后部没有座椅,该模型不可以编辑,欢迎喜欢的朋友下载交流。

资源

义乌疫情影响业务量增速,单票收入继续同比上升

2022年09月22日发布 事件:近日国家邮政局公布2022年8月快递行业运行情况。8月完成快递业务量为94.3亿件,同比增长4.9%;完成业务收入883.9亿元,同比增长5.2%;单票收入9.37元,同比增长0.3%。1-8月累计完成快递业务量702.8亿件,同比增长4.41%;完成业务收入6764.4亿元,同比增长3.92%;单票收入9.62元,同比下降0.47% 1)业务量:义乌疫情短期致业务量增速放缓,同比增长4.9% 8月份,全国快递业务量达到94.3亿件,同比增长4.9%,环比下降2.28%。其中,同城、异地、国际件增速分别为-6.4%、6.6%、5%。分区域看,8月东、中、西部地区业务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9%、19.3%、-1%。东部、西部区域受疫情影响较大,其中义乌8月业务量同比下降12%,环比下滑25%。1-8月,全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702.8亿件,同比增长4.41%。其中,同城、异地、国际件累计增速分别为-5.1%、6.4%、-15.1%。 2)单票收入:同比微增0.3% 8份,快递行业实现业务收入883.9亿元,同比增长5.2%;单票收入9.37元,同比增长0.3%,环比微升0.7%,单价连续5个月维持同比正增长。1-8月,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764.4亿元,同比增长3.92%;单票收入9.62元,同比下降0.47%,降幅持续收窄。 8月义乌(产量大区)疫情导致行业业务量同比增速放缓和环比下降,快递业务收入环比下降1.6%,单票收入增幅环比收窄但仍同比正增长。从社零来看,8月全国社零总额同比增长5.4%,较上年同期增速(2.5%)增加2.9pct;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2.8%,较上年同期增速(7.6%)增加5.2pct;实物网购零售额占社零比重为25.5%,同比增加1.67pct,环比提升1.4pct,线上渗透率持续提升,网购需求依旧强劲。 从重点产量区单价来看,8月,浙江单票收入5.31元,同比下降6.1%,降幅继续收窄;义乌单票收入2.76元,同比提升4.8%,增速扩大并持续优于行业,连续6个月保持单票收入正增长;广东单票收入8.18元,同比提升2.2%,延续7月正增长态势。整体看,单票价格未受到疫情扰动,并有提前提价的预期,旺季提价叠加政策性提价,期待旺季表现。 8月快递与包裹服务品牌集中度指数CR8达84.8%,同比提升4pct,环比持平。2020年极兔、众邮等新入局者快速扩张,行业整体集中度呈下行趋势;2021年以来,头部快递企业加快占据市场份额,集中度持续回升,行业竞争格局向好。

资源

国产化基石+智能电车崛起,电子板块主线明朗

2022年09月22日发布 今年以来电子板块波涛汹涌,产业链面临深度变革,传统龙头在周期的压力下蛰伏起来,积蓄新赛道的力量。与之相对的,是智能车风光储的崛起、设备材料零部件的强势出击、特种半导体的“亮剑”,全新的力量引领电子产业穿越周期。 板块分析:强势赛道持续兑现,关注库存去化节奏。2022年Q2电子板块营收6110.07亿元,YoY+7.61%,QoQ+5.83%;归母净利453.68亿元,YoY-21.43%,QoQ+16.25%。相较Q1而言,板块结构性分化更为明显:强势赛道如汽车电子、功率半导、设备材料等业绩依旧较为亮眼;此外,消费电子板块则交出超预期的答卷,主要得益于稳定的iPhone需求及XR放量带动;但与之相对应的芯片设计、电子周期品表现不佳。库存方面,受Q2疫情扰动,板块库存压力进一步抬升,周转天数提至89.85天,后续需重点关注库存去化节奏。 行业分析:国产化、电动化、智能化三大主线明朗 芯片设计:芯片设计公司由于贴近下游需求,受景气度波动影响较大,不同下游市场对应的公司业绩高度分化,下游以消费类应用为主的射频芯片、SOC等公司业绩出现不同幅度下滑乃至单季度亏损,而特种半导体,如臻镭科技、复旦微电等业绩表现上佳。模拟芯片同样出现分化,二线公司开始显露压力,不过如圣邦、思瑞浦、纳芯微等龙头表现依旧坚挺,体现模拟龙头跨越周期的成长属性。展望下半年,我们认为景气度分化仍将持续,赛道制胜成为标的选择的核心逻辑。 功率器件:汽车、光伏需求正旺,高压MOS、IGBT等依旧紧缺。诸多优质公司亦不断推动产品结构向IGBT、SiC高端化升级,下游应用向新能源快速切换,奠定业绩确定性和未来高成长性。建议关注:时代电气、斯达半导、士兰微、新洁能、东微半导、扬杰科技、闻泰科技等。 设备材料零部件:晶圆厂持续扩产,设备材料+零部件景气度高,且充分受益半导体制造国产化+设备国产化的双重份额提升,建议关注前道设备:北方华创/芯源微/拓荆科技/华海清科,后道设备:长川科技/新益昌/华峰测控。零部件龙头江丰电子、新莱应材、华亚智能等,以及强壁垒、高成长的优质半导体材料公司,如兴森科技、安集科技、鼎龙股份、华特气体、沪硅产业-U等。 电子硬件:消费电子方面,虽然安卓市场需求不佳,但iPhone需求依旧稳定,加之AR/VR新品带来产业链增量,消费电子公司业绩好于预期。建议关注积极参与XR创新及转型汽车电子的龙头,如歌尔、立讯、东山精密、三利谱。汽车电子方面,虽有疫情扰动,但板块公司营收维持高速增长态势,这其中含车率尤为重要,部分汽车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均有实现翻倍增长。未来随着国内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升级,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持续搭载上车,板块成长路径清晰。建议关注永新光学、联创电子、炬光科技、长光华芯、瑞可达、江海股份等。 投资建议:二季度电子板块依旧分化,消费电子需求不佳,但“国产化、电动化、智能化”等高景气赛道标的均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展望后期,手机等消费电子已至磨底阶段,业内公司也加大往新能源领域布局,基本面拐点渐行渐近。且电子板块PE-TTM已降至历史底部,短期景气波动的变局中正孕育新机。建议把握高确定性的汽车电子、设备/材料、功率、特种IC等板块。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景气;中美贸易冲突;行业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资源

淡季+局部疫情件量增速承压,ASP持续修复

2022年09月22日发布 投资要点 事件:A股快递公司披露2022年8月经营数据。 网购需求恢复良好,8月快递件量增速+4.9%。2022年8月快递行业完成快递业务量94.3亿件(+4.9%)。2022年8月社零总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环比2022年7月上升(+2.7pp)。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0.9万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12.8%。实物商品网购渗透率当月值为25.5%,网购渗透率较2021年8月上升1.7pp,网购增速明显高于社零增速,8月网购渗透率持续提高,电商网购需求恢复较好。 量:主要产粮区受疫承压,整体件量需求恢复仍然较好。8月快递行业完成快递业务量94.3亿件,同比增长4.9%,较2022年7月的环比增速下降3.1pp。上市公司方面,8月顺丰、韵达、申通、圆通分别完成件量9.4、14.9、12.3、15.2亿件,同比增速分别为9.2%、-2.4%、34.3%、10.1%;受义乌地区疫情影响,除韵达外,同比均提升。 顺丰市占率为10.0%,较2022年7月上升0.5pp;韵达、申通、圆通市占率分别为15.8%、13.0%、16.1%,圆通超过韵达成为A股快递公司市占率第一。 价:整体ASP提升明显。8月份全国快递平均单价9.4元,同比上涨0.1元(+0.3%)。8月份东、中和西部地区快递平均单价分别为:9.5元、8.2元、10.7元,分别同比变化1.8%、-2.1%和-5.9%,同2022年7月相比,东部地区维持不变,中部地区降幅收窄,西部地区由正转负。同城、异地、国际快递平均单价分别为:5.3元、5.4元、55.7元,分别同比变化-8.7%、-2.7%和-9.5%。从主要产粮区看,金华(义乌)地区快递单价为2.8(同比+4.8%),环比+1.9%。 8月韵达单票收入2.62元,同比+27.8%,环比+4.4%;申通单票收入2.42元,同比+24.1%,环比+0.0%;圆通单票收入2.52元,同比+18.4%,环比+0.6%;顺丰单票收入15.61元,同比+1.2%,环比-2.6%。 集中度:2022年8月快递行业CR8为84.8%,同比+4.0pp、环比持平。 投资建议:尽管上游宏观消费承压,电商快递的需求具备一定的防守能力,叠加行业供给端资本开支增速放缓趋势明显,价格战持续缓和;疫情边际改善叠加行业旺季价格上涨,头部快递企业的利润修复将持续。推荐标的:韵达的盈利低点主要系暂时性因素,从高频数据上看公司6月、7月件量增速恢复,市占率重回第二。快递行业整体盈利修复仍在,头部企业价格不可低估,在疫情改善、油价回落背景下,旺季总部利润有望修复。件量增速恢复、成本改善持续,航空货代业务景气高点造血能力强,看好圆通作为头部企业的配置价值,在油价回落、快递行业需求复苏的背景下经营将持续改善。中通快递:绝对龙一,规模效应最强,具备强大且平衡的加盟网络,产能及现金储备充裕,2022Q2市占率环比上升1.6pp至,显示出龙头的22.3%经营统治力。2)关注顺丰控股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网购增速下滑、加盟商管控风险、人力成本大幅上涨。

资源

虚拟电厂

2022年09月22日发布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在包括新能源行业在内的众多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虚拟电厂即是依托新能源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技术,提升电网智能调度与消纳能力的典型案例。2022年夏季,全球多地连续出现高温天气,各国电网用电负荷陡增。如何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侧资源与电网供需互动、缓解电网负荷压力,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问题。在全球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发展虚拟电厂对于促进电网供需平衡、实现分布式能源低成本并网、推动新能源充分消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以“七问七答”的形式,致力于回答以下七个关于虚拟电厂的核心问题:1)我们如何定义虚拟电厂?2)虚拟电厂的兴起回应了新能源行业的什么痛点?3)虚拟电厂在各国如何落地?4)我们如何梳理虚拟电厂的产业链?5)我们如何测算虚拟电厂的盈利能力?6)虚拟电厂的市场空间有多大?7)虚拟电厂的核心标的有哪些? 1.我们怎么定义虚拟电厂? I.虚拟电厂(VPP,VirtualPowerPlant)是一种新型电源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将多种分布式资源聚合起来,参与电力系统运行与电力市场交易。虚拟电厂不是一个真实的物理电厂,但通过聚合海量分布式资源,它可以对外表现为一个可控电源,起到提供电能、调峰调频等电厂所具有的作用 II.根据虚拟电厂对外特征,我们可将虚拟电厂分为电源型虚拟电厂、负荷型虚拟电厂、储能型虚拟电厂、混合型虚拟电厂等类型。其中电源型虚拟电厂具有能量出售的能力,可参与能量市场,并视实际情况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负荷型虚拟电厂具有功率调节能力,可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但出售能量的能力不足;储能型虚拟电厂既可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也可以在部分时段放电以出售电能;混合型虚拟电厂:全能型虚拟电厂是同时具有多类虚拟电厂的特征的全能型角色 III.虚拟电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和资源的运用,本质是通过协调控制技术、智能计量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将各类分布式发电设备与储能设施结合,对电力负荷进行协调和控制。虚拟电厂所聚合的资源越多,调节能力越强,核心竞争力也就越强 2.虚拟电厂的兴起回应了新能源行业的什么痛点? I.供给侧: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量迅速提高,但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各省份装机量差异较大,这要求电力系统实现分布式能源的聚合;并且新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若直接规模化并网,将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造成巨大冲击,这要求电力系统提升其灵活调节能力。而虚拟电厂能够聚合分布式资源、提升调节能力,从而回应能源供给侧结构性变化的需求 II.需求侧: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总量与最高负荷屡创新高,且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占比持续提升,其需求模式的时段性特征进一步拉大了电力需求的峰谷差。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其不均匀的充电时间分布给电网负荷带来极大负担。相较于单纯增加电源,虚拟电厂能够更灵活、更经济地实现削峰填谷,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能源需求 3.虚拟电厂在各国如何落地? I.德国:虚拟电厂已实现商业化,其主要业务是优化100kW以上中型可再生能源电厂在日前市场的售电,代表案例有Next-Kraftwerke等 II.美国:较早开展需求侧管理,需求响应(DR,DemandResponse)项目最多、种类最齐全。美国虚拟电厂通过控制电力价格、电力政策的动态变化降低用电负荷,或获取电力用户手中的储能来保证电网系统稳定性。代表案例有Tesla虚拟电厂智能平台Autobidder等 III.中国:虚拟电厂总体处于试点示范阶段,仍在探索商业模式,更多通过价格补偿或政策引导来参与市场。代表案例有国网冀北泛在电力物联网虚拟电厂示范工程、广东深圳自动化虚拟电厂等 4.我们如何梳理虚拟电厂的产业链? I.虚拟电厂的上游为由可控负荷、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构成的基础资源,中游为提供虚拟电厂运营服务与技术支持的系统平台,下游为由电网公司、售电公司、大用户构成的电力需求方 5.我们如何测算虚拟电厂的盈利能力? I.电价机制改革:峰谷电价差越大,用户购买辅助服务和需求侧响应的激励也就越大;电价平均水平越高,用户购买能效优化服务、虚拟电厂进行现货交易的收益也就越大。因此,电价机制改革进程是虚拟电厂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预计,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加快构建,电价机制改革将不断深化,推动电力回归商品本质,并持续拉大电价峰谷价差、推高电价平均水平 II.电力市场建设:电力现货交易与中长期交易互为补充,其中现货市场具有重要的价格发现功能,中长期市场的店里价格往往根据现货市场价格而定;对基础资源的聚合能力是决定虚拟电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统一的电力市场将为虚拟电厂提升跨空间资源聚合的能力打开空间,奠定虚拟电厂商业模式向跨空间自主调度型阶段发展的基础。我们预计,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在未来进一步推进,电力市场交易总量与市场主体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对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的要求将随之提升,从而带动对虚拟电厂辅助服务的需求 III.商业模式顶层设计是虚拟电厂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虚拟电厂多数试点项目涉及的业务场景较为有限,并且省级层面缺乏统一的虚拟电厂平台。因此我们认为,虚拟电厂盈利能力的提升,需要国家层面和更多省级层面的专项政策的出台,以及顶层设计提供统一的省级/市级/区域及虚拟电厂平台,开辟应用模式拓展的新空间。我们预计,随着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完善与统一的虚拟电厂平台的建设,虚拟电厂涉及的业务场景与盈利方式将进一步多样化发展 6.虚拟电厂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I.投资市场规模: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预测,2025年、2030年最大负荷则将分别达到15.7、18.2亿千瓦。我们根据国家电网的数据测算得到,虚拟电厂可调负荷资源库的投资成本约为914元/千瓦,由此预计2025年、2030年虚拟电厂投资规模将分别达到718、998亿元 II.运营市场规模:我们认为虚拟电厂的核心服务为平抑峰值负荷,因此通过测算虚拟电厂用可调负荷资源库解决峰值负荷调节问题所带来的平抑负荷的价值,作为虚拟电厂运营市场规模的估计。我们预计2025年、2030年虚拟电厂的运营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932.19亿元、1,283.10亿元 7.虚拟电厂的核心标的有哪些? I.国能日新、朗新科技、恒实科技、国电南瑞、国网信通、远光软件、南网科技、东方电子、万胜智能、南网能源等 风险提示:“双碳”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虚拟电厂相关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电价机制改革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电力市场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规模测算偏差的风险,研报使用的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

资源

2022Q2业绩承压,下半年复苏可期

2022年09月22日发布 短期业绩承压,电动智能化加速下,汽车行业向上周期有望延续 2022Q2受疫情和上游原材料涨价等影响板块业绩有所承压,伴随燃油车购置税减半及各地区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出台,6月起乘用车销量逐步回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亦维持高增长。整车厂方面,自主品牌加速新能源化转型,自主崛起周期不断演绎。零部件方面,伴随汽车供应链的恢复及原材料价格、运价的回落,零部件厂商盈利能力有望回升,自主供应商将充分享受新能源汽车放量及国产替代的红利。电动化、智能化加速下,汽车行业有望迎来长期向上周期。 乘用车:2022H1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高增,自主崛起周期持续 短期不利因素扰动下,2022H1中国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仍实现1,016.9万辆,同环比分别+3.4%/-9.7%。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持续高增,2022H1销量达245.6万辆,同环比分别+126.6%/+11.4%,自主品牌纯电、插混份额亦均提升。分企业看,2022H1比亚迪/长城/长安/吉利/广汽营收同比分别+65.7%/+0.3%/-0.4%/+29.2%/+40.8%,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206.4%/+59%/+238.7%/-34.8%/+32.6%。展望2022H2,伴随燃油车购置税减半及各地区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出台,乘用车销量有望迎来较快增长,自主品牌厂商亦有望充分受益于电动智能化大周期。 零部件: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放量,自主供应商加速国产替代 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不仅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的行业格局也发生较大变化,行业变化为自主供应商带来新机遇。一方面,新能源车较传统燃油车增加如电驱动等增量部件,在空悬、线控制动、一体压铸等方面配置比率也有较大提升,带动相关赛道需求规模快速扩容。另一方面,新能源主机厂放量也带来传统零部件行业格局重塑,国内新能源车发展走在全球前列,绑定国内新能源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有望伴随下游客户的崛起而加速国产替代进程迎来快速成长。 投资建议 电动化、智能化加速下,汽车行业向上周期有望延续。整车厂方面,受益标的包括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以及新势力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零部件方面,受益标的包括拓普集团、伯特利、亚太股份、继峰股份、天成自控、上海沿浦、福耀玻璃、保隆科技、中鼎股份、星宇股份、科博达、三花智控、盾安环境、银轮股份、文灿股份、广东鸿图、旭升股份、英搏尔、欣锐科技、新泉股份、常熟汽饰、阿尔特、骆驼股份、隆盛科技、华阳集团、华安鑫创、上声电子、玲珑轮胎、森麒麟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海内外汽车需求不及预期、电动化推进不及预期。

资源

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3倍提升空间,坚定看好风光主力成长确定性

2022年09月22日发布 事件:9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全球契约理事会会议上表示:气候灾害和飞涨的燃料价格使得“结束我们对化石燃料的全球依赖”的必要性变得非常明确,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量中的份额必须从今天的近30%,到2030年增加到60%以上,到2050年增加到90%以上。 全球光伏中长期增长确定性强,Q4国内集中式蓄势待发 (1)俄乌冲突加速推进全球能源转型,欧洲光伏市场表现亮眼 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天然气短缺造成能源供应紧张,截至到8月22日欧洲最高批发电价已达543.48/欧元/MW,较年初上涨了6倍以上,能源短缺叠加高电价催生欧盟光伏市场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PVINFOLINK统计,欧洲上半年从中国进口了42.4GW光伏组件,同比增长约137%。欧洲政策端持续强化转型信心,9月13日欧盟通过可再生能源法案,2030年可再生能源提升至终端能源占比45%,2030年装机目标为600GW。此外,REPowerEU计划草案还提出,2022年屋顶光伏发电量将增加15TWh。 (2)全球光伏发电量占比仍较低,未来空间广阔 截至2021年,全球光伏发电量占总发电量占比仅为3.72%,根据IEA数据,全球累积光伏装机为942GW,新增装机为175GW,未来提升空间仍巨大。2022年1-7月国内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37.73GW,同比增长110.31%;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全年新增装机将达85-90GW,全球新增光伏装机有望超240GW,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有望达560GW。 (3)Q4产业链价格有望下探,国内集中式装机或快速起量 根据solarzoom数据统计,2022年8月国内硅料产量为6.17万吨,环比提升5.47%,9月份随着四川电力恢复、检修结束及新产能陆续投产,当月国内硅料产量有望环比增加20%左右。进入9月,多晶硅致密料平均成交价已超300元/kg,促使下游价格有所上探,近期中环宣布各尺寸硅片较上期报价整体上调0.12-0.24元/片,通威也宣布166、182、210电池价格分别上调1、1、2分/w,组件价格基本维持,硅业分会预计在9月底签订10月份长单之前,硅料价格走势仍有支撑。根据solarzoom数据,预计Q4全球硅料新增有效年化产能将在12万吨左右,产业链价格或开始下探,根据solarzoom数据,到22年底全球硅料有效年化产能将达130万吨左右,硅业分会预计全年硅料产量预计将在81万吨,按2.5g/w计算,可支撑324GW组件出货。根据solarzoom预计23年全球硅料新增有效产能高达110万吨左右,年化有效产能将达240万吨左右,产业链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 “十四五”海风需求高增,欧洲海风加码刺激出口 (1)我国“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饱满,短期招标量景气度持续 目前各省“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已陆续落地,我们测算得到“十四五”全国海风新增并网装机量达到52.39GW,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规划新增并网装机量17、9.09、7.4、5GW,为期间海风项目开工较大的省份。 海风机组招标景气度持续,价格保持平稳。1)据风电之音测算,2022年上半年海风风电机组招标量达5.6GW,另有国电投框架性招标10.5GW;2)7月份以来仍有广东(湛江徐闻300MW、阳江帆石一1GW)、浙江(象山二期500MW)、山东(渤中B2场址500MW、牟平BDB6#一期300MW、半岛南U场址一期450MW)、辽宁(大连庄河海上风电IV2场址200MW)启动机组招标,保持较快的节奏。3)8月29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海风10.5GW框架招标公示中标候选人,投标单价(不含塔筒)稳定在3200~3700元/kW,招标价保持平稳。 (2)欧洲加速能源转型,海风规划提速 埃斯比约宣言:2022年5月,在丹麦第五大城市埃斯比约(Esbjerg)举行的北海峰会上,来自丹麦、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政府首脑共同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各国设定了一个联合目标,即到2050年将欧盟各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增加现有存量的10倍以上,至少达到150GW,2030年海上风电的装机总量至少达到65GW。 马林堡宣言:2022年8月,欧洲8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领导人在丹麦首相官邸马林堡召开波罗的海能源峰会并签署“马林堡宣言”,同意加强能源安全和海上风电合作,计划在2030年将由其掌控的波罗的海地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2.8GW提高至19.6GW。 英国:2020年底,英国首相布里斯就海上风电设定了三个远大目标,英国将实现40GW包括1GW漂浮式风电,在该行业创造66万个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分布在沿海地区。 此外,另有法国规划到2050年建成50个海风风场,实现风电40GW的目标;挪威计划到2040年开发30GW的海风容量;波兰计划到2030年海风达到5.9GW,2040年达到11GW。欧洲海风资源丰富,能源转型背景下,海风成为新能源发电的主力军,2030年前将保持较高的装机量;国内风电零部件、主机产业链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及产业链稳定性,有望受益欧洲海风放量实现出口弹性。 投资评级:随着光伏上游硅料产量提升,产业链价格有望在Q4开始下探,刺激国内集中式光伏装机需求快速提升,推荐硅料龙头通威股份;推荐有望量利齐升的一体化组件厂商:隆基股份、晶澳科技,建议关注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推荐充分受益于TOPCON电池片大规模量产的设备龙头企业:捷佳伟创;推荐核心辅材热场、金刚线龙头公司:金博股份、美畅股份,建议关注胶膜龙头公司福斯特、海优新材;建议关注组串式逆变器龙头公司:阳光电源、锦浪科技;推荐微型逆变器龙头公司昱能科技,建议关注禾迈股份。海风需求高增,推荐东方电缆,受益深远海项目加速,海缆板块单位价值量持续提升,一梯队海缆企业有望拿到超高压、柔直海缆等高附加值订单;建议关注轴承国产化龙头新强联、以塔筒法兰顺利切入风电轴承企业恒润股份、成功布局江苏、山东桩基市场的海力风电、海缆产能扩产、受益山东海风放量的宝胜股份、汉缆股份。 风险因素:风光装机不及预期,欧洲新能源装机不及预期,产业链价格变动不及预期。

资源

英伟达发布车芯Thor,引领汽车智能芯片革新浪潮

2022年09月22日发布 事件 9月20日,英伟达召开2022秋季GTC大会,正式发布自动驾驶计算平台DRIVE Thor、全新架构GPU Ada Lovelace与GeForce RTX 40系显卡等产品。 点评 集英伟达前沿技术之大成,具备算力和集成度的代差优势。DRIVE Thor作为DRIVE Orin的后续迭代产品,单颗芯片算力达到史无前例的2,000 TOPS水平,直接取代2021年公司发布的Altan芯片,成为目前业界性能领先的车载SoC芯片。根据发布会信息,Thor计划于2024年量产,极氪成为首家合作汽车品牌。Thor具备参数(算力)和集成度两个维度的代差优势,代表自动驾驶技术硬件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黄仁勋介绍,Thor芯片的领先优势源于对CPU(Grace)、GPU(Ada Lovelace)和处理Transformer模型的引擎(Hopper)进行的升级:首先,Grace具备优异的单线程性能以及与GPU的融合性,可以弥补GPU工作负载受限;Hopper架构面向AI工厂,其Transformer深度神经网络引擎可将视频数据作为一个单一的感知帧来处理,使计算平台能够在固定时间内处理更多数据;新一代GPU架构Ada Lovelace面向终端AI计算机,有助于实现车载计算资源的集中化,可将成本降低数百美元。 高度集成的高算力芯片助力电子电气架构(EEA)向车辆集中式加速演变。超高算力决定了Thor能够满足智能汽车所需的所有AI功能计算需求,可同时为自动泊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载操作系统等多个系统提供算力,让主机厂能够在不同AI任务中任意分配算力,使“一颗芯片打造一个整车控制器”成为现实。目前,智能汽车在车辆EEA方面由传统分布式(数百个ECU控制不同功能),逐步演进到域集中式,正向第三代中央式(车辆集中式)发展,由于搭载更少的零部件和芯片,中央式架构可以为车企实现车辆减重和全链条的成本降低。汽车EEA的升级主要体现在硬件架构、软件架构、通信架构三方面,英伟达通过Thor芯片树立了中央计算主芯片的行业标杆,为实现车辆集中式的终极目标演进提供了硬件基础,有望通过提升智能汽车计算效率,有效解决“缺芯”问题。 NVIDIA DRIVE开发平台提升模拟仿真能力,英伟达拓展汽车业务边界。发布会展示了融合Omniverse和终端AI计算的自动驾驶开发平台NVIDIA DRIVE的AI工作流新功能:根据传感器记录的数据快速构建3D场景,导入到DRIVE Sim后,通过人工创建或AI生成的内容对其进行增强,使英伟达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创建模拟场景,进行闭环测试,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简而言之,NVIDIA DRIVE技术进步方向是提高模拟测试效率,通过取代实际路测降低训练成本,实现开发平台的高度自动化。公司在智能汽车业务的布局持续增强,有望充分受益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发布基于Ada Lovelace全新架构的40系消费级显卡,旗舰产品4090性能翻倍。全新Ada Lovelace架构采用台积电4N工艺,较上一代Ampere晶体管和CUDA核心数量提升70%,着色器、光追、深度学习性能均实现重大飞跃。基于全新架构,英伟达发布GeForce RTX 40系列显卡,首发型号包括4090(24GB)、4080(16GB)、4080(12GB)三款高端产品,其中旗舰产品4090较上代同级3090Ti性能翻2-4倍最为巨大。定价方面,较上代同级首发价,40系显卡均有不同程度涨价。 政策风险仍在,高算力芯片国产替代仍是必行之路。上月底,美国政府发布对英伟达A100和H100芯片出口中国和俄罗斯的禁令,尽管两款芯片主要用于云端计算和AI数据中心,但仍不能排除未来芯片禁售范围扩大至车载高算力芯片,国产替代意义重大,我们认为有望看到以地平线等为代表的国产芯片厂商突围以及领先车企在芯片领域的向上突破。面对英伟达等消费电子厂商在高端市场的压倒性优势,车企与芯片厂商的跨界深度合作或成趋势。 风险 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等。

资源

火电压舱石作用凸显,多措并举盈利有望回归合理水平

2022年09月22日发布 本周专题: 今年入夏以来多地缺电的现实情况重新引发市场对火电的讨论。本周我们将从新型电力系统中火电定位出发,结合量价两端对火电发展进行分析。 核心观点 火电保供作用凸显,审批建设有望提速 火电机组的机电特性可为电力系统稳定和平衡贡献重要支撑,对保障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而风光发电受地域环境限制较大。因而在“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煤电在能源兜底保障和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2022 年 8 月 19 日,电规总院发布《未来三年电力供需形势分析》,提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明确煤电建设,保障未来三年 1.4 亿千瓦煤电按期投产。 容量电价有望加速推进,火电机组固定成本将得到合理补偿 我国部分省份煤电机组容量利用率低导致收益下降。为保障电力系统容量充裕性及燃煤机组的合理收益,容量电价相关政策有望加速推进。目前来看,我国山东省、广东省已有对燃煤机组的容量补偿政策,未来或将有更多省份出台相关政策。以山东为例,2022 年 3 月,山东发改委发布《关于电力现货市场容量补偿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山东容量市场运行前,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发电机组容量补偿费用从用户侧收取,电价标准暂定为每千瓦时 0.0991 元(含税),收取标准与上一版容量补偿政策一致。 高耗能电价逐步落地,有望增厚运营商业绩 2021 年 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该文件明确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 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 20%限制。以辽宁为例,去年完成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后的首笔月度交易中部分高耗能企业交易电价上浮 49.37%。展望未来,随着各地高耗能电价的逐步落实,高耗能企业方面改造动力有望提升,同时电力运营商方面业绩也有望通过电价的上浮实现增厚。 投资建议: 压舱石作用凸显,火电审批建设提速可期。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电力需求和负荷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行业转型调整步伐加快,并处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中,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难度更大,季节性及极端天气下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将明显增多。在此背景下,火电兜底保供和调峰调频价值凸显,火电投资建设积极性增强。相关政策频出,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修复。成本端,煤价管控政策频出,我们认为政策管控下长协煤履约率有望提升,并带动燃料成本下降。电价端,容量电价有望加速推进,火电机组固定成本将得到合理补偿。同时随着高耗能电价的逐步落实,运营商业绩也有望进一步增厚。具体标的方面,建议关注火电运营商【华电国际】【华能国际】【国电电力】【大唐发电】 。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用电需求不及预期,电价下调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煤价波动的风险等

资源

中国核工业集团深度报告:中国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

2022年09月22日发布 中国核工业集闭(中核集闭)是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中坚,核技术应用的骨千,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先后经历从三机部、二机部、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到中核集闭的历史变迁。“卜四五”作为核工业甫大工程建设的攻坚期、核科技工业体系能力建设的关键期以及核产业高质垃发展的转型期,中核集闭将锚定实现“1-2-5-30”规划目标,即“基本建成供界一流核工业集团,实现国家任务;产业经济两大跨越;全面提升国家任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安全发展、公司治理五人能力。 中国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 2021年,中核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467.92亿元,同比增长9.80%;利润总额216.95亿元,同比增长5.71%,资产总额为10250.80亿元,同比增长12.37%,毛利率为25.61%(+0.82pcts),净利率为6.92%(-0.39pcts),与上年基本持平。公司核能产业(将核能发电、乏燃料处理、核技术应用等合计处理)、建安业务及非核民品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51%/27%/5%。总体来看,中核集团保持高质量发展,目前已连续16年获得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A级,《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大幅上升122位,位列371名。 横纵并举,核电全产业链一体化 中核集团基于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优势,通过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现已形成核电、核燃料、天然铀、海外开发、装备制造、核环保工程、核技术应用、优质民品、建安及新能源等产业领域,根据业务情况可分为核电业务、非核能源、建安业务、非核民品业务三大部分。其中在核电业务方面,中核集团作为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单位,是我国目前唯一具备完整的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和完整的核技术、核科技开发创新体系的企业。在核电业务方面,国内目前具有核电牌照的只有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电投和华能集团四家。 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体。中核集团持续发展核电产业,在三十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从反应堆、先进核燃料、安全系统设计到装备研制各领域由0到1的突破,实现从上游的天然铀开采、核燃料加工、核电站运营到核技术应用的全产业链覆盖。 强链延链,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纵观核电产业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系统,核电产业链本身环节多、链条长,中核集团作为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处于核电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中核集团一方面承担着推动核电稳健有序发展,实现我国核能产业全自主可控;另一方面,中核集团作为核电产业链领头人,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从强化技术出发,向应用延伸拓展,实现核能产业的强链延链补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实现技术突破与能力锻造,从而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院所改制、混改提速,“有退有进”推动资产证券化 “一院两制”纵深发展,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中核集团近年来大力推进科研院所改革,以“一院两制”为核心,推动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机制向更为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向迈进,目前集团内部改制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各院所主要通过搭建“企业化运作平台”,逐步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增强杠杆效应等多种路径,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加速转化;另外一种则是科研院所本体直接完成改制,实现企业化运营。 强化对外合作,拓宽混改路径,深度盘活企业活力:中核集团采取“一企一策”的改革形式,根据企业发展阶段与经营机制,从资源配置、业绩考核、岗位分红、员工持股等方面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加快引入社会资本,以混促改,全面推动企业市场化进程加速。上市公司层面,则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股权激励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员工积极性,从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聚焦内部整合与外部开拓,“有退有进”推动资产证券化:中核集团将以两核重组为契机,整体遵循“有进有退”、有目标、有重点的方式做好资本运作,随着改革提速,资本运作深入。此外,中核集团坚持市场引领,资本拉动,实施灵活型的发展策略,以中核资本及其子公司中核产业基金为实施主体,围绕新兴产业、市场、技术领域,通过产业链横向与纵向投资/并购,进一步提升集团对产业链的控制力。 中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 中国核电601985.SH(集团下属核电机组资产注入平台) 中国核建601611.SH(核电建设龙头企业,国内海外齐头并进) 中核科技000777.SZ(集团下属高端阀门制造企业) 同方股份600100.SH(中核集团入主,“二次创业”推动公司转型升级) 新疆新华A21446.SH(集团水力发电、新能源业务核心平台) 中国同辐1763.HK(核医药龙头企业,科技引领,科研能力稳步提升)中核国际2302.HK(筑牢强核基石,建好核能粮仓)

  • 1
  • 236
  • 237
  • 238
  • 12997
前往

理工酷 - 工程师的技术圈子

每天 个免积分下载资料

已注册用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