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 圈子

7254 位酷友已加入

本圈子收集技术类研究报告、白皮书等资料,学术类、产业类的都可以,上传时请尽量注明研报的概述信息~加入圈子可以上传、下载资料,也可以使用提问来寻求资料或分享你认为有价值的站外链接~

关注推荐最新

热门标签

资源

行业基本面增长强劲,下半年值得期待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新能源汽车与化学储能拉动锂电池快速增长 锂电池主要下游应用新能源汽车与化学储能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回落,中游电池环节的盈利能力有望改善,领先的电池企业具备研发、客户、生产等环节的先发优势,有望持续领先,拉开与其它竞争对手的差距。展望下半年,锂电池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盈利能力会出现分化,建议重点关注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等环节。 由于海外能源价格飙升,储能需求持续旺盛,盈利表现强劲。国内锂电池企业凭借先进的精益制造能力以及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全球产业链里具备领先优势,储能领域或将是国内电池企业开疆拓土的另一个大市场。 新增装机增长迅速,上游硅料供给紧张 按照国际光伏协会的预估, 2022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中枢在 200GW( +26%),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需求中枢在 85GW( +50%), 2022 年前 5 个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及光伏出口量都实现翻倍增长,行业景气度持续得到验证, 短期内,由于上游价格高企,国内项目预计会受到一定影响,海外市场价格敏感度较低会有一定支撑。随着产业上下游博弈进一步强化,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介入协调,下半年行业有望得到理顺。下半年建议关注竞争格局较好,产能有望释放的产业环节,新技术方面建议关注 HJT 产业化进度加快的企业。 风电整体招标良好,下半年装机量有望提速 具不完全统计, 2022 年上半年风机整机厂商共中标 199 个项目合计 40GW,同比去年接近翻倍,上半年由于疫情防控等因素,行业装机进度受到较大影响, 整体装机量增长不明显,预计在招标量的拉动下,随着疫情的改善,下半年装机量有望提速。伴随国内风光大基地的持续建设,老旧风场的大型化改造,以及海风装机量持续提升,风电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风险提示: 原材料上涨超预期; 市场竞争加剧;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

资源

政策驱动景气回升,电动智能成长加速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投资建议 整车:电动化浪潮下自主品牌迎来弯道超车机会,随着国内疫情改善及消费政策刺激,下半年建议关注:1)2022年有强势新能源车型推出的长城汽车、理想汽车;2)经营处于拐点,合资业务走出困境,自主业务开始发力的长安汽车;3)过往技术积累逐渐显现,产品销量处于爆发期的比亚迪。 电动化:预计下半年新能源车销量会持续提升,国内全年渗透率达到25%以上,下半年建议关注:1)行业“一切为了效率”的趋势愈发显著,在相关领域有技术、产品及客户积累的英搏尔、巨一科技、精进电动、欣锐科技;2)受益于汽车电子电气系统发展,行业市场空间向上打开,公司业务弹性也随之增加的中鼎股份、保隆科技、天润工业、银轮股份、拓普集团、菱电电控;3)新能源车“轻量化”大趋势下,受益于一体压铸工艺革新带来新业务增量的零部件企业文灿股份、旭升股份、广东鸿图、嵘泰股份、立中集团。 智能化:汽车行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明确,核心配置渗透率不断提升,其中智能座舱域的发展最为迅速,下半年建议关注智能化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座舱电子供应商华阳集团、继峰股份、上声电子、华依科技、华安鑫创。 消费升级:复盘汽车行业,是销量快速上升的20年,也是价格快速上升的20年,持续看好消费升级大趋势下单车价值量及高端产品渗透率持续提升的细分领域,下半年建议关注:1)受益于天幕玻璃、智能化玻璃发展的福耀玻璃;2)高价LED车灯渗透率不断增加的星宇股份;3)对汽车供应链全覆盖的华域汽车。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芯片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涨、政策刺激不及预期、宏观经济下行、技术迭代的风险。

资源

国富氢能:车载供氢及加氢站设备龙头企业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国富氢能:车载供氢及加氢站设备龙头企业 源自富瑞特装,已成长为国内车载供氢系统及加氢站设备龙头企业 国富氢能:车载供氢及加氢站设备龙头企业 2016年成立,富瑞特装出资70%(1400万元),邬品芳直接任董事长 2018年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剥离,技术驱动和市场放量后公司轻装上阵快速成长 根据GGII数据,公司在车载高压供氢系统产品和加氢站加氢设备市占率均为国内第一 股权结构稳定,知名投资机构加持 国富氢能:车载供氢及加氢站设备龙头企业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邬品芳和王凯,持股比例共26.85% 氢捷新能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持股比例1.67%),公司发展与高管绑定 金浦投资、涌源铧能等知名投资机构加持,看好公司长期发展 营业收入快速提升,短期仍未实现盈利国富氢能:车载供氢及加氢站设备龙头企业 受益于氢能行业整体发展,公司营业收入近三年稳定提升,2021年同比+31%至3.3亿元 但受制于下游渗透率仍相对较低、研发投入较高、股份支付等因素,公司尚未实现盈利 2021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577万元 盈利能力有所波动,资产负债率2021年明显下降 公司毛利率受产品交付结构、原材料成本等影响有所波动,近三年位于10~20%区间 2021年公司毛利率同比下降12个pct至10.55%,主要系原材料价格提升影响 公司原材料成本占比超85%,2021年相关原材料价格均有所上涨,对成本带来压力 2021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下降至37.24%,主要系公司完成多轮股权融资所致 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研发支出占比持续提升 技术升级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22年6月公司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52项,主持及起草9项国家标准、6项团体标准及1项地方标准 2021年公司研发支出达420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6个pct至12.73% 公司研发+技术人员达97人,占比约25%,保障公司长期技术发展 持续融资支撑公司发展,收现比持续改善 由于氢能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公司尚未盈利,因此需要持续的融资支持 2021年公司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亿元,保障在手现金提升至1.7亿元 受行业下游和公司规模扩张影响,公司2021年应收账款达2.88亿元 2021年公司收现比提升至68%,近三年正稳步改善 车载+加氢站双轮驱动,收入规模稳步提升 公司依托加氢及储氢核心技术,先后在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和加氢站成套设备领域实现突破 2021年,公司车载高压供氢系统营业收入同比+21.8%至1.7亿元 2021年,公司加氢站成套设备营业收入同比+36.8%至1.3亿元 但是受原材料价格高企、客户制定相关设备等因素影响,2021年公司车载供氢系统及加氢站成套设备毛利率均下降至10%左右(零配件维持在20%左右) 氢能:二次能源的第二路线 氢能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大战略 碳中和背景下,零碳电力+氢能是各国推进能源体系变革的方向 锂资源约束压力加大背景下,推进氢能的生产和利用是发达国家的共识 能源安全保障背景下,可实现自给自足供应的氢能是能源发展重要一环 氢能产业放量指日可待,发展目标为低碳前提下降本+规模化 目前我国主要的氢能产业链链条为煤制氢→高压气氢集束管车运输→工业应用 最具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应用路线将转变为电解水制氢→液氢+管输→工业+交通+建筑+储能全方位应用 制氢:电力降本助力绿氢经济性提升 灰氢不可取,蓝氢可以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 绿氢未来降本空间潜力较大,且碳税的增加有望加快绿氢对其他能源类型的替代 绿氢降本核心:电价降低&电解槽降本加氢:规模化+国产化助力加氢站建设全面铺开 加氢站合理布局、全面铺开是氢能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核心掣肘 氢能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也依托其自身资源禀赋得到快速发展 规模化降本可以实现加氢站成本的持续降低,进而推动加氢站建设提速加氢:35MPa高压气氢、站外制氢为主,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 2021年底我国加氢站数量达218座(同比+100座),公司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1000座 技术路径方面,我国主要以35MPa高压站外制氢加氢站为主 高压气态(70MPa)+液氢储运方式、以及“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是未来发展方向 公司援引车百智库预测,预计2025年加氢站市场规模达100亿元(单站1000万元)用氢:规模化降本推动燃料电池车放量 燃料电池车发展初期,规模效应对降本的效果最为显著 实现规模化以后,双极板和催化剂材料成本占据主导地位,后续持续关注技术和材料升级 燃料电池适用场景:长距离客运、长距离货运、北方地区、物流叉车、轮船等 用氢:供氢系统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 车载高压供氢系统主要由储氢瓶(成本占比超50%)、管阀件、压力/温度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占燃料电池车成本约14%,仅次于燃料电池(50%)及车身(23%)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援引GGII预测,2025年中国车载供氢市场规模有望达59亿元 技术驱动,全产业链延伸保障长期发展 产品全面打入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下游客户全方位覆盖 公司加氢站成套设备已覆盖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等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群 五大城市群2025年加氢站建设规划超600座,公司具备技术及先发优势 工信部公告燃料电池车车型数量TOP10的整车&系统集成厂商中,90%为公司客户 公司已具备IV型瓶技术储备并正在开展设备调试,后续有望顺利导入下游客户稳步开拓,核心供应商合作关系稳定 公司跟下游头部客户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中国石化、上海捷氢等位列公司前五大客户 公司积极开拓新兴客户,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稳中有降 公司跟核心供应商合作关系稳定,核心原材料碳纤维已和中复神鹰签订三年长协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稳定在40%以上 加码研发瞄准未来市场,制氢+液氢储运有望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公司本次IPO拟募资20亿元,布局制氢(电解水)、液氢及IV型瓶产品技术研发 公司将新增8万支III型瓶产能及500套电解水设备产能,向“制、储、输”全方位发展 公司首套氢液化装置已经投产生产,同时拥有70MPaIV型瓶技术储备,保障长期扩张 公司预计于2023年实现盈亏平衡 风险提示 ( 1)政策风险:氢能行业支持政策发生波动致下游应用拓展进度不及预期; (2 )技术风险:材料国产化、材料降本低于预期、效率提升进度低于预期; ( 3)市场风险:投资过剩,产能过剩,导致格局恶化,新产品难以获得超额收益; ( 4)经营风险:相关企业因为研发、人员经验,导致出货量低于预期。

资源

绿色能源与制造产业链核心数据跟踪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指数 2022年7月12日,上证综指收3,281.47点,下跌0.97%;深证成指收12,439.27点,下跌1.41%;光伏指数收4,931.73点,下跌1.37%;风力发电指数收2,947.48点,上涨2.29%。其中,光伏行业涨幅前三的公司为:京运通(601908,10.03%),易成新能(300080,5.34%),金开新能(600821,5.01%)。风力发电行业涨幅前三的公司为:大连重工(002204,10.04%)、恒润股份(603985,10.02%)、金雷股份(300443,7.75%)。 点评 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发展屋顶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广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热泵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到2025年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提高到72%。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建设,推广节能产品和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建立居民绿色消费奖励机制。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在60个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设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屋顶光伏相较于集中式光伏电站,土地(租赁)成本相对较低,且直接对接用电单位(园区、厂房等),售电更为便捷。在当前组件价格高企的市场中,屋顶光伏模式更具竞争力,建议关注屋顶光伏相关设备制造企业。 行业动态 近日,山东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3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截至7月10日,该项目已完成15个机位的基础沉桩施工工作及首台风机的吊装工作,建设施工全速推进。山东昌邑海上风电项目投产后年上网电量约9.4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9万吨。(北极星电力网) 公司动态 晶盛机电(300316):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亿元-12.5亿元,同比增长79.91%-108.22%。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经理人9.9亿元-11.6亿元。同比增长81.55%-112.72%(公司公告) 风险提示:疫情超预期波动、政策改变风险

资源

今天国际:业务多点超预期,全年业绩可期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今天国际发布 2022 年半年业绩预告,预计 2022 上半年净利润 0.92-1.10 亿元( +135.8%-181.9%),扣非净利润 8.90-1.07 亿元( +166.8%-220.8%) 。烟草、石化和新能源三驾马车共同驱动公司业绩高增: 公司烟草二维码项目试点率先通过,石化行业获大订单远超预期,新能源领域布局持续验证成效。多方行业景气度稳步提升,市场空间可观,公司有望显著受益实现业绩长期高速增长,建议关注。 此前连续四个季度业绩高增,新能源业务确认收入。 根据业绩预告,公司 2022Q2 净利润为 0.47-0.65 亿元( -38.2%~-14.5%), 2021Q3-2022Q1 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高速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 532.6%、 116.5%、222.2%, 主要系新能源业务确认收入且项目规模大幅增长。 烟草二维码试点项目通过验证, 订单量有望大幅增长。 2021 年以来,公司陆续中标烟草总公司 “打扫码”和“二维码”项目,公司是唯一一家同时中标两个项目的供应商。 2022 年 6 月,公司披露已通过烟草行业二维码统一应用项目的所有试点机型的验证工作,是全国三家试点单位中首家一次性通过生产适应性验证测试的单位。 预计未来烟草行业订单量有望迎来可观增长,同时试点的领先也为公司业务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化行业受政策催化显著, 4.1 亿元大单确保石化领域全年业绩高增。2022 年 4 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数字化转型,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自控率达到 95%以上,建成 30 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新政策发布将驱动我国基础性石化产业加速对智慧物流体系的建设。 据公司披露, 2022 年 6 月, 公司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签署 4.1 亿元大型石化炼化产品立体仓库项目订单,是公司迄今为止单一金额最大的项目。 本次大单的签署,意味着公司在石化行业取得重大突破, 石化行业智慧物流或已步入新景气周期。 从历史来看, 公司 2022 年上半年已披露的石化行业新增订单合计已超过 5.3 亿元,超过 2020-2021年两年总和 4.47 亿元。 2022 年公司石化行业营收预计实现可观增幅,未来有望伴随行业高速成长。 新能源布局逐步验收,未来成长可期。 公司自 2014 年开始布局新能源业务, 2021 年该领域业务实现营收 7.6 亿元,新增订单 26.5 亿元,同比增长 465%,期末未确认订单 24.1 亿元。据公司投资者调研纪要披露,新能源业务项目周期 4-6 个月, 2022 年上半年营收增长系此前新能源订单确认收入。 据起点大数据, 2021 年锂电池产能约为 630GWh, 2025 年预计达 3TWh,对应自动化物流规模可观。 公司现有客户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自动化物流投资规模有望大幅提升,公司客户基础稳固,未来新能源订单有望持续释放,业绩高增长预期确定。 投资建议: 公司主要下游行业烟草、石化、新能源增长逻辑明确,业绩增速具有明确的高预期, 建议关注。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影响下游需求兑现

资源

全国药品第七次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布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第七次集采结果公布,总共60种药品、327个产品拟中选,平均降幅达48%,集采已呈常态化趋势 7月13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公布了第七次集中采购的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有60种药品采购成功,327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48%。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185亿元。相比前六次集采药品价格降幅一般都达到52%以上,今年平均48%的降幅稍显缓和。 药物方面,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胶囊,每粒从108元下降到平均18元,一个治疗周期可节约费用8100元,其中报价最低的是先声药业,每粒4mg仑伐替尼规格报出3.2元的低价。在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高血压患者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在原研药方面,替加环素等4个原研药纳入集采,平均降价达67%。 企业方面,齐鲁制药中标产品最多,达到13个,科伦也有11个产品中标,包括奥美拉唑钠,厄洛替尼等药物。此外中标产品较多的公司,包括正大天晴9个产品中标,豪森药业5个产品,恒瑞4个产品中标等等。 在采购规则上,此次集采引入了备供机制,即每个省份将同时有一个主供企业和一个备供企业。当中选企业出现中选品种不能及时足量供应获取消中选资格,可以由所在省份的备选企业供应中选品种,给药品供应提供了保障。 目前来看,国家药品集采政策逐渐由试点转向常态化运行。我们判断来看,国内医药行业已经逐渐适应集采的节奏,对医药行业的行业的冲击也不似此前那般剧烈,但是也一定程度上把药企推出“舒适圈”,鼓励药企转型创新,加大创新力度。 风险提示 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风险,企业集采产品断供风险,药品销售量不达预期风险。

资源

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利好频出,规模落地可期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摘要:2022年全国部分一二线城市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驾驶相关政策,近两三年是智能网联汽车政策驱动的快速发展期。其中,深圳市突破性立法出台,是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作为先行城市,广州市智能驾驶车端超预期发展;智能驾驶汽车加速落地,政策推动下汽车厂商加速研发。建议关注智能驾驶产业链中的激光雷达和连接器。 本周观点: 题材面:2022年,全国部分一二线城市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驾驶相关政策,近两三年是智能网联汽车政策驱动的快速发展期。其中,深圳市突破性立法出台,是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明确规定列入国家汽车产品目录或者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目录,并取得相关准入后,可以销售;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可以上道路行驶;经交通运输部门许可,可以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开创智能驾驶立法先河,具有重大意义。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发展日新月异,规模落地可期。作为先行城市,广州市智能驾驶车端超预期发展。智能驾驶的时代正在到来,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智能驾驶汽车加速落地,政策推动下汽车厂商加速研发。建议关注智能驾驶产业链中的激光雷达和连接器。 建议关注:光通信(中天科技、天孚通信)、IDC(科华数据、英维克)、连接器(瑞可达、意华股份)、物联网(移为通信、广和通)、网络设备(亿联网络)、半导体(唯捷创芯)、电子仪器(普源精电) 行情回顾: 上周(0704-0708)通信板块价值重估开启,二级子行业中、通信传输设备和终端设备分别上涨3.14%和0.86%,通信配套服务和通信运营略有下降,下降了0.20%和0.89%。市场回暖迹象明显,建议持续关注通信板块发展。全周(0704-0708)建议关注标的组合表现良好,按照流通市值加权平均值数计算组合周涨幅为2.19%,跑赢通信(申万)(1.09%)、上证指数(-0.93%)、沪深300(-0.85%)和创业板指(1.28%)。 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造成的不确定性因素,5G建设速度未达预期,疫情反复导致国内经济承压,“东数西算”项目推进进度受疫情影响,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资源

合纵连横系列深度:深度剖析锂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在新能源产业链条中,上游资源端的重要性在本轮周期中逐渐凸显。围绕资源的投资此起彼伏,参与方涵盖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如矿企、锂盐厂、材料厂、电池厂、整车厂等,此外,一些传统行业巨头也因看好新能源未来发展方向,加入到资源争夺的行列之中。产业链合纵连横,风起云涌,各企业均在行业快速发展赛道中暗自布局发力,其中纵向一体化成为不少企业的战略选择。在本轮锂价周期背景下,雅保收购广西天源属于产业链一体化中上游矿企凭借资源优势正式延伸布局的典型案例,雅保拥有Greenbushes、Wodgina、Atacama等优质矿石及盐湖资源,于2021年9月展开对冶炼厂广西天源的收购,我们将以本次交易为起点详细剖析各公司“锂产业链一体化”的蓝图以及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创新点:(1)详细拆解何为“一体化”的意义所在。我们认为基于精矿结构性紧缺、优质资源愈发稀缺的背景下,锂产业链一体化将围绕矿端展开,并主要分为“自上而下一体化”以及“自下而上一体化”两种模式来进行分析展开。(2)总结梳理产业链针对锂行业的不同“一体化”投资类型。我们对于不同公司的一体化方式进行了详细梳理,并测算不同企业在锂资源一体化后或可实现的扩张空间。 为什么锂行业会出现产业链一体化趋势?我们认为核心痛点仍然围绕“资源”展开。(1)锂精矿或长期面临结构性紧缺。本轮锂价维持高景气,主因需求放量超预期,造成上游原料供应出现持续性缺口,同时锂辉石精矿库存维系低位,锂精矿供给或长期紧张,获取有效精矿包销及现货存在较高难度。在当前矿石整体去库趋势下,冶炼企业将优先为自己的产能做好资源储备,余量多以代工形式进行合作,市场可流通矿石量十分稀缺。(2)资源定价权上移,冶炼扩张需以资源为前提。资源类企业有意向调整定价机制,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主要包括Pilbara采用BMX平台报价,或者调整产品长短单的结构。而对于短期资源自有率偏低的冶炼厂来说,扩产的核心来自于充足的资源保障,单纯扩充锂盐产能利润空间有限。(3)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加速,优质资源成为产业链“焦点之争”。锂产业链一体化核心是以矿为中心,产业链上下游寻求最优解的过程。全产业链链条较长,涉及矿石采矿、冶炼加工、材料合成、电池制造以及整车等环节,一体化可以是单独覆盖所有环节,也可以是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寻求最优解。 对于“自上而下式一体化”来说:实现资源品的价值重估,构筑长期发展新动能。(1)锂价或长期处于景气区间,公司盈利能力有保障:未来矿端产能增量主要来自优质锂矿扩产项目及绿地项目,后者放量节奏仍有不确定性,同时海外资源供应占比居高不下,未来矿价或成为主导锂盐价格的核心因素。(2)一体化凸显资源及冶炼端成长性,上游企业可以将资源溢价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一方面,通过一体化完成利润向权益的转变,完善自身产业链布局。在本轮锂价韧性较强的背景下,矿企利润增速及毛利率居全市场细分行业前列,通过延伸下游布局,可以有效将高净利润转化为权益,并进一步固化上游的议价权。如果有技术优势,可以直接参与下游经营,比如赣锋锂业拓展锂电池业务;也可以通过参控股或者其他方式来合作,如天齐锂业同北京卫蓝、SES、中创新航等合作。另外长期来看,未来回收市场潜力巨大,或对上游原料供应产生有效补充,一体化布局或可以帮助上游企业构筑长期核心竞争力。 对于“自下而上式一体化”来说:“保量+稳价”,把握扩张核心要素。(1)核心在于保量,产业链上下游扩张速度存时间差。电动化将是长期最重要的产业趋势之一,对于当前的电池体系来说,不论是何种正极材料均需要以锂盐为核心原材料,终端需求增速可观,一体化保障锂盐供应或系长期产能释放的保障。当前各电池企业产能规划量庞大,若有效释放,对应锂原料需求超300万吨LCE(2025年目标),随着电池环节集中度持续提升,构筑原材料壁垒已逐渐成为长期扩张的必要条件;考虑到上游资源建设周期多在2-5年,上下游产业链扩张速度存在时间错配,一体化布局可以有效满足下游对于锂原料需求的快速提升。(2)其次在于稳价。完成一体化可平滑产业链毛利率波动,尤其可避免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时,下游企业被迫进行成本传导,进而影响终端需求的释放。从成本占比来看,新能源车层面上,电池占到整车成本38%,电池层面上正极材料成本占比为51%,正极材料层面上,以NCM811来看,当前锂价背景下锂盐占到49%,相当于电池成本的25%、整车成本的9.5%。在新能源需求景气的情况下,由于锂原料对于电池厂、车厂成本的重要性,一体化或可稳定中下游成本,从而保障终端需求的量增,兑现锂产业链的长期成长性。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在当下拥有高盈利兑现度背景下,积极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并有望实现估值修复的标的: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盛新锂能、永兴材料、融捷股份、雅化集团、天华超净等。1)赣锋锂业:2016年起开始电池生态系统项目研发、技术储备雄厚、固态电池率先商业化;2)天齐锂业:财务问题基本解决、资源溢价提升利润兑现度高、加速产业上下游协同;3)盛新锂能:与比亚迪及青山控股合作、深度布局产业链一体化未来可期;4)永兴材料:新增产能释放可期、同时布局了电池产能、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或打开长期成长空间;5)融捷股份:同比亚迪密切合作、融捷集团或助力一体化进程;6)雅化集团:资源布局具备成长性、主供特斯拉4680电池冶炼产能或加速释放;7)天华超净:深度绑定宁德时代一体化产业链、氢氧化锂产能或持续释放。此外,我们仍然继续推荐在资源自有率布局上已有长足进步,年内业绩兑现度较高,看好后续成长路径的相关标的:中矿资源、盐湖股份、西藏矿业、藏格矿业等。 风险提示:终端需求大幅缩减;上游资源项目超预期释放;其他可替代锂电池的技术快速发展;测算假设与实际存在误差等

资源

6月汽车产销分析:产销同比大幅增长,明显改善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投资要点 6月汽车产销同比快速增长:据中汽协7月11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6月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49.9万辆和250.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9.7%和34.4%,同比分别下降28.2%和23.8%。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促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6月汽车批发量表现良好。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和6.6%。上半年汽车产销总体呈现“U型”走势。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2年6月“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36,同比下降8.1%,环比下降20.9%,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下,进入合理范围。高端豪华&进口品牌库存系数为1.15,环比下降17.9%;合资品牌库存系数为1.40,环比下降22.7%;自主品牌库存系数为1.42,环比下降20.7%。 新能源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9.0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6万辆和47.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3.5%和88.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分别完成12.3万辆和12.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7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27辆和455辆,同比分别增长18.7%和67.3%。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 乘用车产销受政策促进效应明显,同比大幅增长:6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23.9万辆和222.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31.6%和36.9%,同比分别增长43.6%和下降41.2%,总体表现好于预期。6月乘用车市场总体呈现淡季不淡的现象,且4、5月因疫情影响耽误的产销量在6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回补。1-6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43.4万辆和1035.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0%和3.4%。 6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9.4万辆,同比增长43.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8%,比去年同期增长0.6个百分点。1-6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2%,比去年同期提升5.3个百分点。 由于中国乘用车市场正逐步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分化将成为未来自主品牌的主旋律,技术薄弱、新车推出缓慢、规模较小的品牌将逐渐被淘汰出局,市场份额将加速向长城、吉利等拥有品牌及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集中。 商用车产销同比下降,表现较为低迷:6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1万辆和28.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5.7%和17.4%;同比分别下降33.2%和37.4%。相比于乘用车,商用车由于直接受政策促进不明显,总体形式依然未见明显好转。1-6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68.3万辆和170.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8.5%和41.2%。细分车型看,客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31.8%和30.5%,货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39.3%和42.2%。 据第一商用车网统计,6月重卡销售约5.3万辆,同比下降66%。是自2016年以来6月份销量的最低点,也是自去年5月份以来的连续第十四个月下降。1-6月重卡累计销售约37.8万辆,同比下降64.0%。主要车企中中国重汽6月重卡销量约1.2万辆,同比-60.0%;1-6月累计销量约9.1万辆,市场占有率为24.1%,同比+5.7pct。 投资建议: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促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6月行业产销增长超预期。在促消费政策的进一步刺激下,我们预计今年下半年汽车行业大概率保持同比双位数增长,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修复。我们重点推荐三条主线: (1)新品周期强劲的自主品牌龙头:长城汽车。 (2)与电动智能化产业链紧密相关,成长确定性高的零部件企业:德赛西威、星宇股份。 (3)市占率不断提升,有望迎来业绩拐点的重卡企业:中国重汽。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车用芯片短缺影响;疫情反复的影响;重卡行业需求恢复不及预期。

资源

再看稳定币:去杠杆、提“成色”与合规化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Luna事件之后,市场关心加密市场的杠杆水平如何、其他稳定币是否存在风险、稳定币背后的资产负债表到底怎样,本文我们将再度聚焦稳定币赛道,通过链上数据分析行业变化。 UST“崩盘”,加密资产巨震。稳定币致力于1:1锚定另一种资产的价格。5月9日,第三大美元稳定币UST及其底层资产代币Luna开始脱锚,一周内价格双双“归零”。UST并非第一个崩盘的稳定币,但它引发了三箭资本、BlockFi等机构的流动性危机,相关清算风险使加密世界陷入绵长的去杠杆模式,甚至延伸至传统金融领域,影响史无前例。5月8日至13日,UST和Luna的市值分别下跌了81%、92%,加密资产、DeFi锁仓额与稳定币市值则分别下跌了23%、26%、12%。可以用于观测加密市场杠杆率的比特币交易预估杠杆率、DAI供应量、Aave与Compound等借贷协议的未偿还贷款总额也在UST暴跌后的五六天内纷纷下跌,降幅约为12%-29%。 稳定币整体相对抗跌,法币抵押类占比上扬。5月8日至13日,稳定币市值/加密资产市值从12%提升至13%。这体现出下行周期中,伴随着用户风险偏好下降,稳定币的相对抗跌属性凸显。而在稳定币内部,伴随着UST这一算法稳定币的消逝,法币抵押类稳定币占比上行。5月8日至13日,USDT、USDC和BUSD三大法币抵押类稳定币市值占全部稳定币市值的比例分别上升了3.59%、4.17%、1.01%,UST、MIM和FRAX三大算法类稳定币则分别下降了6.98%、0.4%、0.38%,加密资产抵押类稳定币DAI下降了0.62%。 第二大稳定币USDC冲击USDT“王者”地位。我们注意到,5月9日,UST脱锚后,USDC发行量大增,而USDT发行量则骤降,由于两者与美元的锚定度接近,USDC市值大幅逼近USDT。5月8日至7月5日,USDT市值下降了21%,而USDC市值上升了15%,USDC与USDT的市值差距缩小了244亿美元,USDC追赶势头明显。 合规度成USDC制胜因素。复盘USDC的上位之路,我们发现,相较于USDT之外的其他稳定币,USDC的优势主要是:1)推出时间早,有先发优势;2)与美元锚定度高;3)交易所支持。相较于USDT,USDC的优点包括:1)发行方拥有纽约比特等多个牌照,托管行包括多家美国知名银行;2)支持实时赎回,对散户更友好、更便捷;3)月度披露底层资产数据,较USDT季度披露更高频;4)法币现金占比更高,“成色更好”。最新可比时间,USDC现金占比达24%,USDT则约为5%。尽管USDC风光上位,但也遭遇了或虚或实的指控,我们认为,尤其要注意的是,1)Circle通过百慕大分支开展的“吸储放贷”业务存在监管和运营风险;2)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USDC从中获取用户信任的一些要素,也可能会让自己置身较大的被挤兑风险,例如,支持散户实时赎回。 展望监管,持牌经营、短期可赎、月度审计、全额储备或成稳定币标配。注意到2022年以来,“Lummis-Gillibrand”等多个稳定币专题法案内容的发布,我们认为,1)美国对稳定币的“定点”监管已经箭在弦上,中期选举后进程还将提速;2)发行稳定币的门槛将大大提高,接近于“传统”银行,其中包括全额储备、短期可赎等;3)尚无稳定币能满足美国联邦和纽约州的监管要求,但长期看来,严格的监管会进一步利好USDC和USDT等稳定币巨头。 投资建议:随着稳定币的日益合规化,建议关注:1)加密资产交易服务商:Coinbase(COIN.O,USDC发行方之一)、Square、Robinhood等;2)持币公司:如Microstrategy、Tesla。 风险提示:USDC、USDT等稳定币被挤兑、资不抵债;加密资产去杠杆。

资源

6月挖掘机销量约为2.08万台,同比-10.1%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上周行情 上周,沪深300下跌2.32%,申万机械设备板块上涨0.23%,跑赢大盘2.55个百分点,在申万所有一级行业中位于第10位,19个子行业中表现较好的为工程机械器件、能源及重型设备、金属制品。 估值方面,截至2022年7月13日,申万机械设备板块市盈率(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为26.10倍,相对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为130%。 个股方面,涨幅居前的为宝馨科技(61.21%)、赛象科技(35.71%)、江苏北人(33.50%),跌幅居前的为凌云光(-25.21%)、新益昌(-22.37%)、柯力传感(-19.01%)。 行业新闻 1)6月挖掘机销量约为2.08万台,同比-10.1%。 2)6月装载机销量约为1.15万台,同比-5.78%。 3)市场监管总局等16部门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 公司新闻 1)三一重工发布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 2)津荣天宇发布关于投资设立境外子公司的公告。 3)高测股份投资建设壶关(一期)年产4000万千米金刚线项目。 4)华翔股份发布关于参与投资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的公告。 本周行业策略与个股推荐 工程机械方面,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统计,2022年6月挖掘机销量约为2.08万台,同比-10.1%。分市场来看,6月国内销量约为1.1万台,同比-35%,降幅持续收窄;出口9734台,同比+58.4%,保持高增速。政策面上近期国常会提出要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较高增速。在此预期下,建议重点关注工程机械龙头三一重工(600031)、中联重科(000157),以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商恒立液压(601100)。 光伏设备方面,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碳达峰表述由2021年“扎实做好”转变为“有序推进”,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将有效缓解能耗双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加速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转型,建议关注捷佳伟创(300724)、帝尔激光(300776)。 风险提示:疫情蔓延风险;宏观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资源

碳市场专题报告-碳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林业碳汇成新热点

2022年07月14日发布 投资要点 碳定价机制是政府用于气候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通过碳定价机制提高碳排放成本,降低企业碳排放量。碳税、碳排放交易系统和碳信用机制是目前最为常见的碳定价工具。2021年全球碳定价收入约840亿美元,同比增长60%,其中碳排放交易系统和碳税收入占比分别为67%、33%,碳排放交易系统收入首次超过碳税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碳排放交易系统的价格比固定价格工具上涨得更快。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于2021年7月16日开始正式交易,是现有运营体系中最大的排放交易系统。 大多国家选择复合碳税政策模式。复合碳税政策是碳税与碳交易等其他碳定价机制并行,这种模式在欧盟较为普遍。在覆盖范围方面:碳交易主要针对固定大型排放措施,碳税征税范围广,适用于小型、分散和移动的排放源。在价格机制方面,碳交易价格不固定,容易受供需变化产生波动,碳交易配额价格长期低迷,会降低减排效果。碳税与碳交易在覆盖范围和价格机制方面的互补性使复合政策得以广泛应用。此外,国外碳税制度在计税依据、征税环节、收入使用等方面的设计我国日后引入碳税提供了丰富借鉴。 碳交易是最为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方式。《京都协定书》建立三种碳排放交易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应对全球变暖。2002年英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自愿碳排放交易体系之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本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截至2022年1月,全球共有25个碳交易市场正在运行,有8个碳市场正在建设中,覆盖电力、工业、航空、建筑等多个行业。其中,欧盟碳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机制最完善、成熟度最高的市场。 碳交易市场包括碳配额交易市场和碳信用交易市场。在碳配额交易市场中,免费分配方式虽然在最初易推广且不会增加企业负担,但这种方式在公平性和效率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世界各国慢慢倾向选择拍卖分配方式;各地区配额价格受市场供需状况、外部政策、宏观环境影响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碳信用交易市场中,2021年碳信用市场的增长大部分来源于独立碳信用机制新发行项目,独立信贷发放增长了88%,总计3.52亿,占当年碳信用供应的74%;2015-2019林业签发了最多的碳信用,约占全球碳信用总量的42%,成为全球碳信用签发最大的行业。 我国碳交易市场整体采取先参与成熟的国际碳交易体系,再进行部分地区碳交易试点,进而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思路。我国碳排放权市场从地方试点起步,自试点以来,交易额呈现增长趋势;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交易主要呈现三个特点:出现明显的“潮汐现象”、企业惜售情况严重、交易以大宗交易为主。我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2017年3月被国家发改委叫停签发,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二:长期不健康的低价竞争和碳资产供需失衡。 林业碳汇成为我国当前CCER开发新热点。林业碳汇是目前最经济的碳吸收手段,在国际碳信用市场上,林业碳汇已经取代可再生能源,成为碳信用签发量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林业碳汇CCER审定项目97个,备案项目15个,减排总量5.6亿吨。CCER一旦重启,林业碳汇作为其中生态价值最高、额外性最充分的项目子类,将获更多关注。到2025年,中国森林蓄积量将当前增加15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我国林业碳汇CCER市场潜在价值接近2000亿。 投资建议:近年,全球范围内碳信用签发逐渐以林业为主导,林业碳汇在本轮CCER重启中热度最高,建议关注东珠生态、蒙草生态、岳阳林纸、福建金森。 风险提示:碳交易推广不及预期;碳交易市场活跃度不及预期;CCER重启不及预期。

  • 1
  • 622
  • 623
  • 624
  • 3218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