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Q.1.1逐渐成为优势毒株,针对BA.5的加强针仍有作用
2022年10月24日发布 本周观点 世卫组织网站最新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2日零时24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94,250例,达到623,893,894例;死亡病例增加760例,达到6,553,936例。单日病死率为0.26%,累积病死率为1.05%。截至10月17日,牛津大学OurWorldinData统计全球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2,841,162,457剂次,接种率68.33%。 近期几种最新变种毒株的感染占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快速提升,其中XBB突变数量最多,也最有竞争力。WHO本周三报告,XBB很可能是迄今为止逃避免疫能力最强的新冠变种,同时表示有迹象显示XBB比其他奥密克戎亚型的传播速度更快,但没有证据显示该亚型会导致病情加重。 10月初法国奥密克戎新变异株BQ.1.1感染占比为16%(9月底为6%)。BQ.1.1在德国、美国等国家传播得更快,德国单日确诊数已在近日突破15万例;截至10月22日,美国23.3%的新感染病例来自于BQ.1、BQ.1.1、BF.7。BQ.1.1逐渐成为主流的亚变体主要是因为它降低了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有效性。 据美国、中国等国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显示,XBB与BQ.1.1一起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免疫逃脱能力最强的新冠病毒变种,疫苗对BQ.1.1可能还有一点作用,但是对XBB几乎不再有效,且此前无论感染BA.1,BA.2或BA.5都无法对XBB感染产生保护作用。我们预计相关的调整疫苗是有意义的,BQ.1.1是从BA.5衍生而来的,专门针对奥密克戎BA.5的加强针应是较好的选择。上周,辉瑞披露针对BA.4/BA.5变异株调整的奥密克戎二价疫苗在Ⅱ/Ⅲ期实验的早期数据,结果显示疫苗仍然对奥密克戎BA.4/BA.5有作用。 在口服药方面,10月6日,Molnupiravir临床研究进展结果表示,其无法有效降低患者28天住院和死亡率,但在次要终点上,LAGEVRIO组首次恢复时间估计有4天的显著改善(10.4vs14.5天)。以色列研究人员进行的另一项对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表明,LAGEVRIO降低了因COVID-19感染的65岁及以上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但在40-64岁的人群中没有发现任何益处的证据。 重点推荐 本周医药相较前期仍处高位震荡,从交易量来看,总体维持千亿上下的水平,筹码交换持续,有望为后期上涨打开空间。指数上来看,我们认为下周会前低后高,上半周仍会有支撑试探,后半周有望随着三季度业绩催化而出现再次上行。配置角度来看,随着近期板块配置方向的转移,医药政策端的利好持续释放,边际不断改善,资金出现跷跷板效应,如海外医药和科技市场能保持相对稳定,我们认为短期板块景气度仍能维持较高水平。因此,我们短期仍旧建议弱化个股,重视板块β的投资策略: 医疗消费——疫情防控有望11月后持续放松,政策持续支持民营医疗服务。国家陆续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及相关配套防控措施,国内防控政策或进一步放松,因疫情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影响也将出现边际减弱。部分民营医院和血制品企业将显著受益,建议关注:天坛生物*(600161)、国际医学*(000516)、爱尔眼科*(300015)等。 医疗新基建后周期——医疗新基建历经两年,进入后周期阶段。医疗新基建趋势起于2020年,2020-2021年各类型医院建设项目立项面积同比大幅增长。当前医疗新基建景气度从前端土建开始扩散,后续的医疗专项工程、医疗设备采购、医疗信息化等将陆续受益。同时,国家出台财政贴息政策,支持国产医疗大型设备的采购力度,建议关注:迈瑞医疗*(300760)、华康医疗*(301235)、康众医疗*(688607)、祥生医疗*(688358)等。 原料药——在上游原材料成本不断下降,海运价格逐步回归疫情前和美元走强汇兑损益提升的背景下,整个板块业绩有望在Q3出现快速反转,beta效应叠加部分个股的短期催化或引领整个板块走出低谷。重点推荐:同和药业(300636)等。 创新药——Q3在美元指数不断推升的背景下,国内创新药板块与港股18A均出现快速的回撤,但美国XBI指数却受美元资产回流而表现相对较好。因此,我们看好在9月底美元指数见顶后的国内创新药板块与港股18A的补涨行情,尤其看好在配置初期,市场研究较为深入的且临床、产品上市和BD进展皆较为顺利,尤其是核心管线已被充分验证的标的。建议关注:荣昌生物-B*(9995)、康方生物-B*(9926)。 CRO/CDMO——前期受一级市场投融资不景气,中美关系及新冠大订单等多因素扰动,整体医药外包板块估值出现快速回撤,但相信随着行业内部分优质公司业绩不断兑现,以及资本寒冬的最终终结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双升阶段。建议关注:药明康德*(603259)、昭衍新药*(603127)、凯莱英*(002821)等。(其中,标注*的暂未深度覆盖) 风险提示 全球供给侧约束缓解不及预期;美联储加息超预期;一级市场投融资不及预期;医药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疫情防控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