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技术资料,尽在理工酷
帖子 153897 篇,圈子 30 个,昨日新增帖子 0 篇
热门搜索: 智能汽车推荐系统人脸识别机器人毕业设计
关注推荐最新

热门标签

资源

10月上旬沿海枢纽港集装箱吞吐同比-7.3%,关注进出口贸易变化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投资要点 10月上旬,沿海重点枢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8.1%,其中外贸吞吐量同比+2.5%,沿海八大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7.3%,其中外贸/内贸箱吞吐量同比-9.4%、-0.9%,外贸货源不足导致吞吐量回落。 10月上旬港口数据 (1)总体:沿海主要枢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8.1%(上一旬+8.1%),与上一旬水平持平;其中,外贸吞吐量同比+2.5%(上一旬+2.5%),与上一旬水平持平。 (2)集装箱: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7.3%(上一旬+4.4%),较上一旬水平减少11.7pct;其中,外贸箱吞吐量同比-9.4%(上一旬+5.9%),较上一旬水平减少15.3pct;内贸箱吞吐量同比-0.9%(上一旬-0.3%),较上一旬水平减少0.6pct。 (3)重点货种吞吐量、港口库存 原油:重点监测港口原油吞吐量同比+0.3%(上一旬+17.3%),较上一旬水平减少17pct;原油港口库存同比-8.9%(上一旬+0.9%),较上一旬水平减少9.8pct。 铁矿石:重点监测港口铁矿石吞吐量同比+1.9%(上一旬+5%),较上一旬水平减少3.1pct;铁矿石港口库存同比+12.95%(上一旬+14.99%),较上一旬水平减少2.04pct。 煤炭:秦皇岛港和神华黄骅两港煤炭吞吐量同比+4.2%(上一旬+19.6%),较上一旬水平减少15.4pct。10月10日,两港库存同比增加17.7%,较9月30日增加12.7%。 收费政策调整料对港口影响偏中性,继续关注集装箱装卸费率调整 收费政策调整料对港口影响偏中性:3月2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减并港口收费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两处港口计费方法:1)取消港口设施安保费的政府定价,改为市场调节价,纳入港口作业包干费作为子项,且该项收费不得高于原收费标准,并非削减或取消;2)分类调整引航(移泊)费计费结构,实行不同比例的价格调整,定向降费与港口收益并无关联。 继续关注集装箱装卸费率调整:2021年12月1日,宁波港公告自2022年1月1日起对船公司20英尺、40英尺的空重箱装卸船费实行25.4%左右的涨幅;2021年12月3日,上港集团公告内贸20英尺重箱中转费提升约50%;去年12月8日,广州港公告自2022年1月1日起对普通外贸重箱驳船集港方式的港口作业包干费上调约8%,对普通外贸重箱拖车集港方式以及空箱费用上调约19%;2月9日,青岛港QQCT公告外贸40英尺及20英尺重箱装卸费分别上调约14%、12%。敏感性测算:调价将有望带来收入端增量,但并不存在边际成本。我们假设各港口综合集装箱业务价格上调10%、综合所得税率25%测算: 上港集团:2021年集装箱营收149.06亿元,总归母净利润146.82亿元,综合价格如上涨10%(对应集装箱营收增长10%),静态利润弹性8%左右; 宁波港:2021年集装箱相关收入67.48亿元,总归母净利润43.32亿元,综合价格如上涨10%(对应集装箱营收增长10%),静态利润弹性12%左右; 青岛港:2021年负责集装箱业务的QQCT(参股51%)营收41.89亿元,青岛港总归母净利润39.64亿元,集装箱价格如上涨10%(参股QQCT营收增长10%),静态利润弹性8%左右。宁波港、上港集团、广州港、青岛港QQCT本次装卸费调价系对于公示价格的调整,但需要注意,公开费率与实际跟船公司签订的协议费率或存在差异,不排除对不同船公司客户采取不同幅度的价格策略。 最新月度港口数据 (1)9月重点监测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2.5%(上月+0.7%)。 (2)9月集装箱: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1.5%(上月+3.3%),较上月水平减少1.8pct;其中,外贸箱吞吐量同比持平(上月+0.1%),较上月水平减少-0.1pct;内贸箱吞吐量同比+6.4%(上月+13.4%),较上月水平减少-7pct。 (3)9月重点货种吞吐量(港口协会重点监测港口口径) 原油:重点监测港口原油吞吐量同比+0.2%(上月+0.5%); 铁矿石:重点监测港口铁矿石吞吐量同比+6%(上月+9.5%); 煤炭:秦皇岛港和神华黄骅两港煤炭吞吐量同比+8.8%(上月+0.3%)。 (4)8月沿海重点港口 北方主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较快,秦皇岛港、唐山港、连云港货物吞吐量当月同比分别为+12.1%、+12.3%、13.8%。 外贸:唐山港当月同比增速达5.2%,宁波-舟山港当月同比增速为3.4%。 集装箱:除除营口港、锦州港、珠海港外,各沿海重点监测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当月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其中,秦皇岛港、连云港、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当月同比增速分别达20.0%、16.3%、11.5%。 重点港口:1-8月青岛港(大市口径)累计实现货物吞吐量4.42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同比分别+2.1%、+7.3%,航线拓展后业务维持稳定开展。 最新航运运价指数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10月11日):1904点,周环比+2.09%,同比-65.31%。 原油运输指数(BDTI)(10月11日):1465点,周环比+0.21%,同比+111.71%。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9月30日):1922.95点,周环比-7.2%,同比-58.32%。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9月30日):2328.81点,周环比-5.94%,同比-27.69%。 投资建议 青岛港:量价向好逻辑逐步验证。受益航线拓展带动集装箱业务增长及董家口港区新增液体散货产能释放带动液体散货吞吐量增长,青岛港(大市口径)22H1货物吞吐量4.15亿吨,同比增长9.7%,集装箱吞吐量1301万标箱,同比增长11.6%;费率方面,1月28日青岛港集团51%股权无偿划转至山东省港口集团完成工商变更登记,相应青岛港股份实控人变为山东省国资委,进一步推动山东省区域港口格局改善,预计费率端持续改善向好,此外2月9日青岛港QQCT公告外贸40英尺及20英尺重箱装卸费分别上调约14%、12%。量价向好逻辑逐步验证,公司22H1归母净利润23.11亿元,同比增长5.97%。 上港集团:低估值龙头,受益于区位优势,持续看好公司港口主业成长。受益于多业务线条稳健推进,公司22H1归母净利润108.14亿元,同比增长24.04%。此外资本运作加速、多方协同赋能,公司筹划控股子公司锦江航运分拆上市,同时拟战略投资连云港3.72亿股股票,本次发行后预计公司对连云港持股比例23.08%。上海港疫情后运作修复具备韧性,7月上旬日均作业量13.1万TEU,内贸同比增长13.8%。 风险提示 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波动;行业竞争加剧;海外新冠疫情持续升级。

资源

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前景如何?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本周专题: 伴随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出力占比不断提升,电网压力持续增加,辅助调节资源的价值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压缩空气储能作为大规模、长时储能模式迎来发展机遇。本周我们将对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链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讨论与分析。 核心观点: 辅助调节资源价值日益凸显,新型储能技术多样化发展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装机维持高增速,装机规模占比不断提升,而由于新能源出力受制于不稳定性,其电力供应能力相对不足,电网压力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辅助调节资源重要性日益凸显,储能产业迎来发展机遇,装机容量有望快速扩张。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探索储能产业不同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并加强储能电站安全性控制,政策引导下,物理型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前景可观。 效率提升+成本下行,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化提速 压缩空气储能作为物理型储能技术,以压缩空气为储能载体,通过机械设备实现能量存储及跨时间、空间转移和利用。伴随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系统摆脱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系统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产业化进程开始提速。截至目前,国内已建成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容量约182.5MW,处于建设或规划状态的项目容量约6.2GW,增量显著,且均为100MW以上的大规模长时储能项目。系统效率方面,2021年投运的张家口100MW项目系统效率达70.4%,与2013年投运的廊坊1.5MW项目相比提高18.3pct;投资成本方面,山东肥城二期项目单位建设成本为5000元/KW,相比于一期项目降幅达50%。效率提升+成本下行推动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加速发展,预计2025年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76GW,2030年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15GW。 产业链上游市场增量可观,核心设备厂商有望深刻收益 产业链方面,压缩空气储能产业链上游为相关设备及储气盐穴资源等,中游为压缩空气储能行业,下游为电网系统及各类用电部门。从投资占比来看,其核心设备为空气压缩机和透平膨胀机,支出占比达到总建设成本的45.7%。对核心设备市场空间进行测算,在中性情况下,2025年其累计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85亿元,2030年其累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54亿元,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陕鼓动力、金通灵、杭氧股份等多家国内空分设备厂商纷纷入局,未来业绩有望深刻收益。 投资建议:伴随新型电力系统下新能源出力占比不断提升,电网压力持续增加,辅助调节资源的价值日益凸显,压缩空气储能作为大规模、长时储能模式迎来发展机遇。效率提升叠加成本下降有望推动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化进程提速,未来装机规模有望加速扩张。同时在此背景下,其上游空气压缩机、透平膨胀机等核心设备市场规模或将显著增长,相关设备厂商有望深刻收益。标的方面,上游设备建造厂商建议关注【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陕鼓动力】【金通灵】【杭氧股份】【中储国能】(未上市)等,中下游投资运营厂商建议关注【福能股份】【华能国际】【华电新能】(未上市)等。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疫情超预期反弹,储能电站收益渠道拓展不及预期,储能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上游设备涨价,行业竞争加剧,数据假设及测算具有一定主观性等

资源

Meta Connect2022:Quest Pro发布,与微软等达成合作,解锁VR企业应用场景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事件:北京时间10月12日凌晨1点,Meta举行Connect大会,正式发布新一代VR头显QuestPro,并进行一系列主题分享。 Quest pro正式发布,售价1500美元,定位生产力工具。区别于Quest2,QuestPro是主要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产品线。硬件升级上,QuestPro首次采用高通骁龙XR2+,相比XR2实现50%持续功率和30%散热性能提升;光学方案采用Pancake+MiniLED背光FastLCD组合,体积更小,成像质量更佳;同时支持全彩透视、IPD瞳距调节、眼动追踪、面部识别等功能。全面领先的硬件配置为QuestPro在各个场景应用体验提供坚实基础支撑。 与微软等达成合作,推动vr企业应用生态建设。在MetaConnet2022大会上,微软与Meta达成一项新合作,将MicrosoftTeams、MicrosoftWindows365、Xbox云游戏等引入quest头显,将虚拟现实引入工作场所,推动未来办工形态的革新。此外,Meta还与埃森哲、Adobe等数十家企业进行合作,共同促进VR办工体验的人群拓展。具体赋能方面,QuestPro有望帮助建筑师、工程师、建设者、创造者和设计师等通过VR增强其工作流程并增强其创造力,带来新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体验。 Quest内容建设日益完善,市场布局不断加码。截至目前,Quest商店三分之一的App实现了百万美元营收,其中55款App实现了500万美元营收(是一年前的两倍),33款App实现了1000万美元营收(是一年前的两倍),爆款内容的创收能力和引流能力不断得到验证。同时,Meta收购了多家优秀VR内容工作室,Quest商店《钢铁侠VR》等新IP游戏将持续推出。Quest平台内容建设的持续奔跑有望带领VR应用生态繁荣。 投资建议:受益VR行业快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建议关注歌尔股份、立讯精密、创维数字、三利谱、智立方、兆威机电、隆利科技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VR出货量不及预期风险;硬件创新不及预期风险。

资源

旺季已到继续高增,出口环比超两倍增长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新能源汽车:旺季已到,9月销量同比增长93.9% 根据中汽协数据,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完成75.5万辆和70.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和93.9%,环比增长9.3%和6.3%,市场占有率27.1%。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完成471.7和456.7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市场占有率23.5%。第四季度进入传统销售旺季,单月销量有望环比提升,预计2022年全年销量650万辆,同比增长83%,全年渗透率将会在27%-28%左右。 动力电池:产量高增预示Q4景气,其中三元增速提高 9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59.1GWh,同比增长155.2%,环比增长18.1%,增速高于整车产量,预示第四季度车市高景气,其中三元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52.1%,增速连续两月提高,已接近磷酸铁锂增速。装机量方面,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1.6GWh,同比增长101.6%,环比增长14.0%。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持续强势增长,9月装机量占比64.5%,同比增长113.8%,环比增长18.5%。动力电池出口量环比翻两倍增长,9月我国动力电池出口量6.8GWh,环比增长256%;其中三元电池4.6GWh,环比增长497%,磷酸铁锂电池2.2GWh,环比增长94%。 竞争格局:尾部企业出清加速,头部企业份额缓慢提升 9月我国动力电池企业数量36家,同比减少3家,动力电池装机量CR3、CR5、CR10分别为76.4%、83.7%和94.6%;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前五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LGES,市场份额为47.8%、22.4%、6.2%、4.3%、3.0%,环比分别变动+1.0、+0.5、+0.5、-0.4、+1.5个百分点。其中宁德时代9月实现装机15.1GWh,1-9月装机92.0GWh;比亚迪9月实现装机7.1GWh,1-9月装机43.1GWh,在磷酸铁锂电池的装机份额达34.7%。 近期新闻: 【比亚迪】与汽车租赁公司SIXT签署六年至少10万台新能源车的销售订单。 【LGES】计划在北美新建4座合资工厂,到2025年在该地区拥有6家工厂。 【蔚蓝锂芯】拟总投资2.8亿美元,在马来西亚新建21/46/50各型锂电池年产能10GWh圆柱锂电池制造项目。 【中创新航】成都一期项目首批产品成功下线,储能电池单体容量280Ah,额定能量896Wh,循环寿命12000次以上,能量效率97%以上,可升级至300+Ah。 【亿纬锂能】新增沈阳基地,总投资100亿元规划产能40GWh,一期20GWh;增资四川贝特瑞,在2024年中前形成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 【国轩高科】拟投资人民币170亿元(折合)赴美建电池正负极材料厂,享受密歇根州一揽子激励措施。 【海四达】一期6GWh方形储能锂电池项目在启东开工,新增5条全自动产线。 【韩国浦项制铁】牵手GS能源布局电池回收,投资人民币8.5亿元(折合)。 投资意见与分析 建议关注:1)一条主线: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标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蔚蓝锂芯、容百科技、当升科技、恩捷股份、中伟股份、格林美、星源材质、宏发股份、卧龙电驱等。2)四条支线:供给紧张的负极龙头:璞泰来、杉杉股份、贝特瑞、中科电气、福鞍股份等;行业扩产周期较长的电池铝箔龙头:鼎胜新材、万顺新材;底部反转的电解液:天赐材料、新宙邦、多氟多;储能与钠电池:天能股份、派能科技、鹏辉能源、南都电源。 风险提示 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各国政策变动,技术路线发生变化等

资源

10月电视面板价格止跌,Q4有望迎来拐点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1、供给收缩形成有力支撑,10月电视面板价格迎来全线止跌 10月5日,根据调研机构WitsView公布10月上旬最新的面板价格数据显示,电视面板价格在经过连续五季下滑后,10月已实现全面止跌。其中,TV大尺寸面板方面,10月上旬65/55/43/32寸面板环比价格已实现止跌。监视器,笔记本面板价格10月上旬仍有小幅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监视器、笔电面板目前需求处于疲弱态势,品牌客户拉货动能疲软,但面板厂执行减产已发挥效果,议价空间逐渐缩小,价格跌幅已逐渐收敛。 2、需求端:Q4传统旺季催化,需求或有望小幅回暖 Q4电视面板需求有望小幅回暖。我们认为,随着10月传统消费电子旺季到来,国内双十一促销备货拉动,以及年底世界杯赛事促销的作用下,面板价格几近触底逐渐成为供需双方共识,部分大陆品牌会在Q4适当增加采购,拉动面板需求。尽管目前品牌库存仍处于较高水位,但考虑到目前的高库存一方面也源于较低的出货量,一旦市场好转,库存有望迅速降至安全水位以下。 3、供给端:面板厂商一致调低产能,供给格局持续优化 本轮面板价格止跌主要源于供给端持续出清。2022年上半年受需求疲软影响,终端厂商砍单不断,面板价格逐步跌破面板厂商现金成本,面板厂商一致调低产能,降低稼动率。 4、投资机会梳理 1)需求端整体来讲,受俄乌冲突、全球通胀及疫情反复等影响,全球包括欧洲、北美和中国等地区均面临需求持续压制。考虑美国后续加息预期,以及俄乌冲突持续影响下,今年全球需求规模缩减,持续压制大尺寸面板价格。 2)当前主流TV面板产能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厂商,面临价格持续走低逐渐接近众厂商现金成本,LG等海外厂商已逐渐将中心移至OLED、QDOLED及QLED等高阶产品,LCD产能有望逐步退出。 3)10月电视面板价格迎来全线止跌。根据DISCEIN数据,9月32寸-50寸止跌,55寸下跌1美金,65寸跌幅较上月明显收窄,下跌2美金,75寸下跌5美金,85寸跌幅为8美金。我们认为中小尺寸的价格已经触底,大尺寸的跌幅也将明显收窄。 4)基于经营持续压力,伴随减产产能规模扩大和时序拉长,供给端收缩对价格形成一定支撑,2022年10月电视面板价格已实现止跌,价格端已看到初步实现强支撑。随着Q4传统消费电子旺季,双11以及世界杯赛事销售拉动,面板需求小幅复苏,面板价格或将迎来企稳反弹。 5)我们预计,在此大背景下,未来Q4的面板产出仍将会较原先计划大幅减少,整体面板价格具备非常强的支撑。在最新的缩产信号下,叠加双十一及世界杯赛事催化,整体面板价格有望迎来周期底部。长期来看,国际形势影响下需求仍呈现弱趋势,存在面板厂商稼动率互相之间以及与品牌商库存之间的博弈,具备头部优势的面板厂商有望在此过程中受益,相关上市公司包括TCL科技、京东方。 5、风险提示 疫情的反复影响终端销售冲击较大,面板需求不及预期;价格持续激烈博弈,面板厂商毛利大幅下滑风险。

资源

居民中长期贷款改善,印证9月销售修复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事件描述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9月金融数据,居民中长期贷款少增幅度收窄。2022年9月,社融存量340.65万亿,同比增长10.6%,新增社融3.53万亿,同比多增6274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2.57万亿,同比多增7964亿元,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3456亿元,同比少增1211亿元。 事件评论 9月社融同比多增,环比明显改善,正向贡献主要来自于信贷投放。9月社融新增3.53万亿元,同比多增6274亿元,正向因素主要包括:1)企事业单位信贷新增1.92万亿,同比多增9370亿元,2)信托贷款新增-192亿元,同比多增1906亿元,3)委托贷款新增1507亿元,同比多增1529亿元;拖累因素主要包括:1)企事业票据融资新增-827亿元,同比少增2180亿元,2)政府债券新增5525亿元,同比少增2541亿元,3)居民贷款新增6503亿元,同比少增1383亿元。可见,社融同比多增主要正向贡献来自于银行贷款、委托贷款投放,信托贷款压降幅度也明显下降。 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修复,少增幅度环比收窄。居民贷款总体走弱,短期贷款拖累,中长期贷款修复。9月居民贷款新增6503亿元,同比少增1383亿元,8月为同比少增1175亿元,意味着居民短期、中长期的总体贷款环比走弱。从内部结构来看,居民短期贷款是拖累项,而居民中长期贷款贷款有所改善。9月居民短期贷款新增3038亿元,同比少增181亿元(8月同比多增426亿元);9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3456亿元,同比少增1211亿元(8月同比少增1601亿元),即少增幅度环比收窄。 居民中长期贷款与购房按揭贷款紧密相关,可作为观测商品房销售的重要指标。从定性角度来看,居民中长期贷款与商品房销售额同比数据的走势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从定量的角度来看,居民中长期贷款与商品房、商品住宅销售额的同比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具体来看:1)最近12个月,居民中长期贷款与商品房销售额同比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6421,居民中长期贷款与商品房销售额同比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6560;2)最近24个月,上述相关系数分别为0.6718和0.6710;3)最近36个月,上述相关系数分别为0.6591和0.6604;4)最近48个月,上述相关系数分别为0.6548和0.6546;5)最近60个月,上述相关系数分别为0.6381和0.6401。 居民中长期贷款改善,印证9月地产销售修复。高频数据显示9月下半月地产销售开始反弹,8月份至9月上半月每周的成交面积均在同比负增长30%左右,9月第3周修复至同比正增长1.4%,9月第4周修复至同比正增长24.2%。高频数据的修复与居民中长期贷款改善形成了印证,可能意味着9月份地产销售降幅将低于8月份。 投资建议:地产板块配置重点关注两条思路,1)行业见底带动龙头销售复苏、2)区域格局优化推动部分房企逆势拿地扩张。目前市场关注点及后续地产股表现的关键点在于销售能否企稳。我们认为销售正处于磨底阶段,楼市在方向上是逐步恢复的,但恢复过程或将是缓慢且充满波动的,短期内楼市销售有企稳迹象,近期政策力度持续增强,销售修复态势有望巩固。标的上建议关注两条思路:1)行业见底复苏带来的β行情,利好保利发展(推荐)、招商蛇口(推荐)、新城控股(推荐)等龙头房企;2)滨江集团(推荐)、华发股份(推荐)等房企受益于区域楼市供给出清、需求稳健,有望实现逆势拿地发展。 风险提示 政策施行效果不及预期、疫情恶化。

资源

被动元件:电子行业基石增速稳,国产化确定性强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被动元件是电子行业基石,新应用领域支撑广阔需求。被动元件是指不影响信号基本特征,仅令信号通过而不加以更改的电路元件,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元件,被称为电子行业的基石。由于其体积小,常被称为“电子之米”。被动元件市场在云端运算、新能源、车用电子、新一代通讯协定等领域的需求仍维持增长趋势。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数据,2021年全球被动元件市场规模为327.7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428.2亿美元,2021-2027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56%。 电容、电感、电阻是应用最广泛的三大被动元件。(1)电容是产值最高的被动元件。其中,MLCC是用量最大、发展最快的片式电子元件品种之一,持续受益下游需求高景气、国产化潮。MLCC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属性,是被动元件领域的“周期子行业”。根据中国电子元件协会数据,2020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为1017亿元,到2025年将达到1490亿元。铝电解电容、薄膜电容受益于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市场高景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我们测算,2025年薄膜电容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市场规模会超过100亿,铝电解电容达到50亿。(2)电感具有定制化生产的特点,主要起到筛选信号、过滤噪声、稳定电流和抑制电磁屏蔽等作用。(3)电阻具有较高的生产工艺,因此壁垒较高。片式电阻需求持续增长,主要应用于5G通信领域、汽车电子、PC领域和家电类领域。 被动元件市场龙头效应明显,大陆厂商成后起之秀。电容、电阻、电感等元器件产品制造过程精益求精,需要长时间的Know-How积累才能制造出品质优良的产品。优质材料+定制设备+精细工艺,被动元件公司凭借技术积累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扩大自身规模,保持营收持续增长。因此,被动元件行业龙头效应愈加显著。随着近年来产业转移,大陆厂商成后起之秀,主要被动元件厂商加速成长。龙头被动元件厂商自上市起股价均有较大涨幅。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新能源、车用电子、5G等新需求对被动元件行业的带动,以及国产化给国内厂商带来的发展契机,推荐行业龙头厂商,包括MLCC龙头风华高科、三环集团;薄膜电容器龙头法拉电子;电感龙头麦捷科技;铝电解电容器龙头江海股份、艾华集团;纸质载带龙头洁美科技。 风险分析:扩产进度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竞争加剧风险。

资源

8月用电看经济:煤炭减产,电新中游高景气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8 月全社会用电增速 10.7%, 极端高温影响下, 城乡居民用电高增。 8 月全社会用电量 852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0.7%,环比增长 2.4%, 增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第一、二、三产业与居民的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14.5%、3.6%、 14.9%和 33.5%;今年前八个月,第一、二、三产业与居民用电量累计值同比增速分别为 10.9%、 1.36%、 6.2%和 15.8%。 六大板块: 不同板块存分化,多板块环比增速上涨。 ( 1) TMT 板块—8 月用电同比增速为 18.89%,继续维持上月增长态势。三个细分子行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互联网服务月度用电增速20%以上,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用电量较 7 月环比增长0.45pct,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 24.27pct。 ( 2) 能源板块—煤炭安全事故叠加重大会议召开在即, 安全生产要求下, 煤炭扩产进度放缓, 8 月产量下行, 对应开采用电量下滑: 煤炭开采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用电量同比下降分别为 0.67%和 5.25%,相较 7 月份分别环比下降 6.8pct 和 8.6pct。( 3) 地产周期板块—地产周期板块用电量增速较上月短期下降后恢复增长,8 月用电量增速达 9.24%。子板块中,农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行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均实现正增长。 ( 4) 制造板块—由于部分地区限电影响,制造业开工率有所下降,制造板块用电量增速回落至 0.94%,较 7 月环比下降 3.03pct;电气设备制造对新增用电量贡献最大,新增贡献率占比为 175.48%。 ( 5) 消费板块—除消费品制造同比增速下降 5pct,其余所有行业增速均高于12%,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是拉动消费板块增长主力。 ( 6) 交运板块—公路、铁路和其他运输用电高增: 从子行业看,铁路运输业和道路运输业增速均分别为 15%和 18%,较 7 月环比提升 9pct 和4pct。 ( 7) 行业分化: 光伏设备及元器件、新能源整车制造持续高增,互联网数据服务行业回暖。 1)增幅前十:在增速前十的子行业中,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增幅较大, 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城乡居民用电量高增; 2)增幅后十: 受限电影响的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等。 区域视角:西部地区用电增速继续领涨。多数省份用电量实现正增长。 投资建议 火电:建议关注火电资产高质量、拓展新能源发电的龙头企业国电电力、华能国际等;新能源发电:建议关注新能源龙头三峡能源。核电:建议关注电价市场化占比提升背景下,核电龙头企业中国核电。 风险提示 新增装机容量不及预期;下游需求景气度不高、用电需求降低导致利用小时数不及预期;电力市场化进度不及预期;煤价维持高位影响火电企业盈利;补贴退坡影响新能源发电企业盈利等。环境治理政策释放不及预期等。

资源

汽车行业业绩短期承压,看好下半年环比改善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投资要点: 汽车行业2022H1营收、归母净利润均下滑,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22H1汽车(中信)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3778亿元,同比减少7.6%,在中信一级行业分类中收入增速排名第27位;实现归母净利润474.2亿元,同比减少18.4%,在各行业分类中排名第19。2022H1汽车(中信)行业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13.02%,3.8%,同比下滑0.38pct和0.8pct。汽车(中信)行业毛利率、净利率均有下滑,行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细分行业各子板块普遍承压,两轮车同比增速较快。两轮车行业营收与利润增速实现较快增长,2022H1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2.5%和43.7%。乘用车和汽车零部件板块受疫情冲击,物流滞涨,整车消费需求下行,2022H1营收同比均小幅下滑,-4.2%和-1.8%。客车板块疫情影响下游旅游业以及出行活动,板块承压,归母净亏损2.3亿元。卡车板块受国六排放升级以及疫情影响下运力需求降低,板块业绩承压。2022H1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分别同减37.8%和67%; 传统车企表现稳定,普遍控制成本,加大研发投入。2022H1乘用车行业公司,除江淮汽车、上汽集团和长安汽车外,北汽蓝谷、塞力斯、比亚迪、广汽集团、海马汽车和长城汽车均实现总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盈利方面,传统车企表现稳定,除了江淮汽车归母净利润亏损7.12亿元,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涨幅居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38.74%和58.72%。费用方面,传统车企普遍控制成本,减少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研发费用除上汽集团同比-1.2%,其余车企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新能源乘用整车车企营收快速增长,利润亏损仍未扭转。新能源乘用整车板块总营业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2022Q2总营业收入同环比分别增长65%和18%。新能源乘用整车车企的整体盈利亏损仍未得到扭转,在毛利率下降,费用增长的双重冲击下,净亏损持续走高。2022Q2扣非归母净亏损达到45.06亿元,同环比分别减少105.7%和19.2%。 汽车零部件板块电动智能化带来产业结构优化,净利率提升。零部件板块毛利率表现稳健,一直处于稳定水平,2022Q2的销售毛利同环比分别下降0.31pct和2pct。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高,电动智能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2022Q2零部件板块净利率为5.54%,环比增长0.42pct。 投资建议:短期扰动不改长期趋势,乘用车市场持续保持高景气度,继续看好整车板块,建议关注新能源市场布局完善+具有较强新能源纯电车型周期的车企。2022Q2零部件板块营收和利润短期承压,当前原材料价格有所缓解,下游主机厂产销持续复苏,预计第三季度盈利情况得到改善。新能源汽车板块成长属性确定,零部件板块结构持续优化,中长期建议关注与电动化、智能化产业链密切相关,以及业绩增长持续性的零部件标的。 风险提示:1)供应链缺芯风险;2)国内疫情反复;3)智能化普及不及预期;4)原材料价格上涨。

资源

聚焦苹果产业链3Q22业绩催化及VR、折叠屏创新趋势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消费电子建议关注苹果产业链3Q22业绩催化及VR、折叠屏创新趋势。9月消费电子板块下跌15.92%,跑输电子行业2.41pct,截至9月末消费电子整体PE(TTM)为25.44x,处于2016年以来的5.4%分位。10月8日深圳实施新一轮消费电子和家电购置补贴活动,我们认为消费电子需求的复苏情况是后续行情跟踪的重要指标,短期继续建议聚焦用户群体消费力下行风险较小、受益华为高端机用户转换周期的苹果产业链(立讯精密、东山精密、福立旺、歌尔股份、闻泰科技、鹏鼎控股),以及积极响应新能源(博敏电子、东山精密、闻泰科技、光弘科技)、VR/AR(歌尔股份、三利谱)、折叠屏(精研科技、福蓉科技)等趋势性创新方向的优质个股。 8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8.5%,苹果逆势增长5.9%。根据SA数据,8月全球智能机出货9860万部(YoY-9.5%,MoM1.6%),1-8月出货8.01亿部(YoY-9.1%)。8月Top5中三星出货2050万部(YoY-13.9%)、份额20.8%(YoY-1.1pct);苹果出货1430万部(YoY5.9%)、份额14.5%(YoY+2.1pct);小米出货1430万部(YoY-2.7%)、份额14.5%(YoY+1.0pct);OPPO出货920万部(YoY-22.0%)、份额9.3%(YoY-1.5pct);vivo出货890万部(YoY-20.5%)、份额9.0%(YoY-1.3pct);此外,传音出货620万部(YoY-19.5%),荣耀出货520万部(YoY2.0%),华为出货190万部(YoY5.6%)。 8月国内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26%,苹果销量相对坚挺。根据CINNO,8月国内市场智能机销量2044万部(YoY-26%,MoM-7.4%),荣耀销量360万部(YoY-14.4%),OPPO销量350万部(YoY-38.3%),vivo销量320万部(YoY-37.2%),苹果销量270万部(YoY-0.2%),小米销量250万部(YoY-40.3%)。 9月Steam月活VR用户占比2.03%,维持平稳。根据Valve数据,2022年9月Steam平台月活VR头显用户总占比为2.03%,环比下降0.02pct。在9月Steam平台VR月活用户中,Meta旗下Oculus品牌的份额为64.38%(MoM:-3.12pct,YoY:+3.63pct),其中OculusQuest2份额41.39%(MoM:-7.86pct,YoY:+8.20pct);国内品牌Pico份额为0.86%(MoM-0.02pct,YoY+0.63pct)。根据WellsennXR数据,2Q22全球VR出货量230万部(YoY30.7%),WellsennXR预计2022年全球VR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3.6%至1375万部,其中预计Meta将出货1100万部,Pico将出货100-120万部。 2Q22全球TWS耳机/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8.0%/5.8%。根据Canalys数据,2Q22全球TWS耳机出货量6301万部,同比增长8.0%;其中苹果AirPods出货量1533万部,同比增长2.3%;2Q22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1622万部,同比增长5.8%;其中AppleWatch出货量836万部,同比增长5.9%。 8月北美PCBBB值环比持平,原材料价格环比下降。8月北美PCBBB值为0.98,较7月的0.98环比持平。原材料方面,8月无衬背精炼铜箔(厚≤0.15mm)出口平均单价为11.27美元/千克(YoY-12.0%,MoM-11.3%);9月环氧树脂平均价格17828.57元/吨(YoY-42.2%,MoM5.1%);9月末电子玻纤布价格为3.6元/米,较8月末的4.0-4.1元/米环比继续下降。 月度业绩跟踪:8月台股连接器、组装板块维持较高景气度。台股:8月台股LED厂商营收65.63亿新台币(YoY:-26.8%,MoM:-2.4%);台股面板厂商营收313.03亿新台币(YoY:-51.2%,MoM:-5.7%);台股PCB制造厂商营收806.75亿新台币(YoY:6.8%,MoM:5.7%);台股被动元件厂商营收213.50亿新台币(YoY:-17.2%,MoM:-4.1%);台股连接器厂商营收150.25亿新台币(YoY:13.9%,MoM:4.0%);台股光学厂商营收89.37亿新台币(YoY:9.5%,MoM:15.0%);台股电池厂商营收111.05亿新台币(YoY:0.2%,MoM:1.7%);台股组装厂商营收9069.07亿新台币(YoY:14.6%,MoM:-3.2%)。 港股:8月舜宇光学科技手机镜头出货量9257.4万件(YoY:-26.2%,MoM:3.9%),摄像模块出货量3871.7万件(YoY:-30.0%,MoM:5.2%);8月丘钛科技摄像头模块出货量3520.0万件(YoY:-13.6%,MoM:-6.7%),指纹识别模块出货量898.1万件(YoY:-3.7%,MoM:32.7%)。 A股:8月鹏鼎控股营收35.15亿元(YoY:11.2%,MoM:27.8%),1-8月合计营收204.56亿元(YoY:16.0%);8月环旭电子营收70.82亿元(YoY:51.6%,MoM:25.5%),1-8月合计营收416.66亿元(YoY:33.7%)。 重点推荐组合 1)用户群体消费力下行风险较小、受益于华为高端机用户换机的苹果产业链,包括立讯精密、东山精密、福立旺、歌尔股份、闻泰科技、鹏鼎控股等; 2)积极响应新能源趋势的博敏电子、东山精密、闻泰科技、光弘科技等; 3)下半年折叠屏新机频繁发布催化下的精研科技、福蓉科技、鼎龙股份等; 4)受益于元宇宙及VR/AR快速发展的歌尔股份、三利谱、鸿利智汇等。 5)紧抓海外智能交互平板发展机遇,受益于LCD跌价的康冠科技、视源股份。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影响下游需求;产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资源

关注创新药械、自主可控及疫后复苏

2022年10月13日发布 医药行业:9月医药板块随大盘持续走低。2022年9月申万医药指数下跌6.82%,跑输沪深300指数0.11%,涨跌幅在所有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中游。分子板块看,医疗器械下跌0.13%,化学制药下跌5.07%,医药商业下跌5.71%,中药下跌5.96%,生物制品下跌8.67%,医疗服务下跌13.98%。 三季报前瞻:关注高景气赛道以及可能超预期的个股。A股即将进入密集的三季报业绩披露期,我们预计CXO以及部分医疗器械、疫苗板块的公司将延续业绩高增长,包括惠泰医疗、海泰新光、爱博医疗、万泰生物等。血制品、中药等板块预计将有稳健的增长,而医疗服务、化学制药等板块的业绩则受到疫情以及集采等政策的影响,期待后续业绩的恢复。 贴息政策推动设备更新需求,建议关注国产设备龙头。9月7日和13日国务院连续召开会议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目前已有多地在推进医疗设备购置贴息贷款的落地,将在未来一年内增加较大的设备采购更新需求,有利于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的销售放量。建议关注平台型龙头器械公司:迈瑞医疗、联影医疗。 自主可控需求加速国产替代,上游龙头持续受益。伴随地缘政治影响的逐步兑现、医保控费下成本因素的日益显现及本土企业实力的快速完善,医药上游中高端市场国产替代加速,上游龙头有望持续受益,推荐关注:纳微科技、东富龙、楚天科技。 投资建议:关注创新药械、自主可控及疫后复苏三大主线。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预计三季度医药行业仍有部分子板块和个股延续高速增长。贴息政策推动设备更新需求,将利好国产设备龙头;脊柱国采落地后,市场对于政策的担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解除。我们认为,医药行业的基本面、政策面和情绪面都有望迎来触底反弹。推荐10月策略组合为:(A股)恒瑞医药、迈瑞医疗、爱尔眼科、爱博医疗、威高骨科、普洛药业、惠泰医疗;(H股)康诺亚、康方生物、中国中药、威高股份、先瑞达医疗。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的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监管政策调整的风险、医保降价超预期的风险、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 1
  • 155
  • 156
  • 157
  • 12997
前往

理工酷 - 工程师的技术圈子

每天 个免积分下载资料

已注册用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