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技术资料,尽在理工酷
帖子 153897 篇,圈子 30 个,昨日新增帖子 0 篇
热门搜索: 智能汽车推荐系统人脸识别机器人毕业设计
关注推荐最新

热门标签

资源

通信“之光”

2022年10月20日发布 1.陕西移动携手华为,打造首个基于5G双域专网全国漫游的油气开采智慧测井项目 根据C114通信网10月19日报道,中国移动陕西公司与华为利用5G双域专网无感认证、无感分流、无死角覆盖特征,为中国石油集团测井公司打造的“基于5G双域专网的油气开采智慧测井项目”正式商用。5G双域专网以5G公网为基础,结合5G双域智能网关,利用分流技术,实现中油员工“一卡一终端”即可随时随地实现内外网的高速、连续性访问。 2.USB42.0规范发布,实现80Gbps传输带宽 根据IT之家10月19日报道,USB-IF宣布发布USB4版本2.0规范,可实现80Gbps传输性能,与此相关的USB Type-C和USB Power Delivery(USB PD)规范也已更新。目前,很多高端4K显示器选择支持USB-C一线连接笔记本。80Gbps带宽的USB42.0方案上市后,一些4K144Hz显示器预计也能通过USB-C一线连接笔记本。 3.OPPO A17k手机亮相印度官网:搭载联发科Helio G35芯片,5000mAh电池 根据IT之家10月19日报道,OPPO面向印度市场推出了更廉价的A17k型号手机。OPPO A17k搭载了6.56英寸720x1612分辨率的60HzLCD显示屏,内置联发科Helio G35芯片,3GB内存,64GB可扩展存储,3.5mm耳机插孔,以及5000mAh电池。后置800万像素自动对焦相机,前置500万像素定焦相机。与OPPO A17相比,A17k的内存较小,后置主相机像素更低,没有深度传感器。

资源

摩托车行业2022年9月销售数据更新

2022年10月20日发布 全行业来看,中大排量二轮摩托车销量持续上扬: 1-9月,150<排量≤250cc累计销售100.3万辆,yoy+0%;排量>250cc累计销售41.6万辆,yoy+77%。 9月单月,150<排量≤250cc销售11.0万辆,yoy-6%;排量>250cc销售6.6万辆,yoy+116%。 【春风动力】 1-9月,公司110cc+两轮车累计销售9.9万辆,yoy+27%,其中150<排量≤250cc销售3.8万辆,yoy-16%;排量>250cc销售4.3万辆,yoy+132%。 9月单月,公司110cc+两轮车销售1.5万辆,yoy+44%,其中150<排量≤250cc销售2863辆,yoy-53%;排量>250cc销售9664辆,yoy+273%。 公司四轮车销量持续高增长:1-9月,公司累计销售11.8万辆,yoy+6%;9月单月销售四轮车1.03万辆,yoy-36%。 【钱江摩托】 1-9月,公司110cc+两轮车累计销售27.8万辆,yoy+20%;其中150<排量≤250cc销售3.9万辆,yoy-12%;排量>250cc销售12.2万辆,yoy+87%。 9月单月,公司110cc+两轮车销售3.2万辆,yoy+12%;其中150<排量≤250cc销售6516辆,yoy-34%;排量>250cc销售1.14万辆,yoy+63%。 风险提示:中大排量摩托车增速不及预期;禁限摩政策影响等;本数据为跟踪数据,不构成投资建议

资源

单票收入稳步回升,旺季将至有望继续提价

2022年10月20日发布 事件: 邮政局发布2022年9月快递发展报告。2022年9月,全国快递发展指数为353.1,环比提高13.5%。其中,发展规模指数、服务质量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发展趋势指数分别为385.5、561.7、207.2、68.3,环比分别增长6.3%、24.6%、3.2%、1%。 点评: 行业逐步重视服务质量提升。根据国家邮政局测算,2022年9月全国快递发展指数为353.1,环比提高13.5%。其中,发展规模指数、服务质量指数、发展能力指数、发展趋势指数分别为385.5、561.7、207.2、68.3,环比分别增长6.3%、24.6%、3.2%、1%。服务质量提升明显,快递行业从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快速过渡。据国家邮政局预测,9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速约为2.6%,业务收入同比增速约为1%,前三季度业务收入有望超越2019年全年水平。 除圆通外票均收入均环比提升。2022年9月,顺丰、韵达、申通、圆通快递业务量分别为9.59亿件、15亿件、12.26亿件、15.64亿件,同比分别+8.73%、-7.86%、+22.63%、+7.62%;快递物流收入分别为153.94亿元、39.39亿元、29.85亿元、39.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5%、13.25%、41.37%、19.09%;票均收入分别为16.05元、2.63元、2.44元、2.52元,票均收入同比分别-5.81%、+22.9%、+15.64%、+10.65%。除圆通单票收入环比持平外,其余快递企业单票收入环比均有所提升。 双十一即将开启,看好提价行情。2022年天猫双十一将于10月24日晚开启预售,10月31日晚正式开启第一波销售,11月10日晚开启第二轮销售,且预售及销售时间均调整至晚8点。由于双十一快递件量过度密集造成规模不经济,按照往常惯例双十一前快递企业往往宣布提价以覆盖临时投入的运力成本。目前行业处于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型阶段,各大平台及快递企业均加大投入以保障双十一期间快递服务质量,双十一期间,菜鸟平台将增加10万短期用工人员,进一步提高上门率;申通双十一将在30个网购活跃城市允许客户选择收获方式,增加超3000名专职按需配送人员并补贴送货上门网点以保障服务质量。预计本次双十一快递企业提价可能性较大。 投资策略:9月快递单票价格稳步提升,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提质提价。双十一即将开启,快递行业旺季将至,预计近期快递龙头有望开启提价,建议关注龙头业绩改善与服务质量优化,建议关注产品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盈利能力逐季改善,当前估值优势凸显的顺丰控股(002352);关注圆通速递(600233)等。 风险提示:(1)行业竞争格局尚未固定,在龙头普遍提质提价的情况下新进入者可能再次挑起价格战以换取市场份额。(2)行业政策变化可能引起行业格局变动。(3)快递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新冠散点疫情反复扰动可能导致快递物流受阻。(4)宏观经济波动可能对居民消费意愿产生影响,从而降低网购快递需求等。

资源

“金九”凸显,期待“银十”

2022年10月20日发布 投资要点: 行情概述:汽车(中信)行业板块跌幅收窄。9月汽车(中信)板块下跌9.69%,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4.42%,跑输大盘5.27个百分点。从板块排名来看,汽车行业9月涨跌幅在中信30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6位。9月汽车(中信)板块和子板块PE-TTM均有所下降。汽车(中信)板块估值回落,围绕在27.64x,截止9月底汽车(中信)板块PE(TTM)为29.09倍,高于历史均值7.17倍。 市场表现:汽车行业延续高景气,产销同比快速增长。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5.2%,同环比分别上升4.3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高温天气影响减退,且在汽车购置税和车企促销活动下,汽车行业持续复苏。9月汽车总销量和产量分别达到261万辆和2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7%和28.1%,环比分别增长9.5%和11.5%。 乘用车22Q3产能释放,市场保持高景气度。9月乘用车销量达到233.2万辆,同比增长14.2%,环比恢复正增长,9.7%。第三季度乘用车的产销分别达到了677.67万辆和663.16万辆,同比高增明显,增长41%和37%,预计第四季度产销也将会保持高增长态势。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表现良好,销售116.6万辆,同比增长40.8%,占乘用车销量50%,自4月以来重返“五十大关”,市场占有率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 新能源车市强劲增长,第三季度提振效果明显。2022Q3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06.23万辆和196.71万辆,同比均增长一倍多,相较于整体车市的慢热升温状态,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劲增长,第三季度新能源车市提振效果明显,前三季度销量达到456万辆,同比增长113%,远超2021年全年销量水平。9月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75.5万辆和7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93.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7%。 投资建议:9月汽车产销快速增长总体呈现“旺季重现”态势带动企业企稳回升,汽车出口态势强劲且新能源汽车贡献了主要增量,随着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海外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完善,市场前景持续向好。9月底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正式下发,进一步增强了行业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国内强势自主品牌车企竞争力持续增强,市占率提升趋势较为明确且行业供需总量释放,看好外部影响缓解后的行业增长潜力,在电动化、智能化、以及自主品牌崛起的主线不变。 风险提示:)国内外汽车需求不及预期;12)疫情控制低于预期;3)智能化普及不及预期;4)原材料价格上涨。

资源

2022年中国高端汽车租赁行业短报告 ――高端租车将成为市场增量新引擎

2022年10月20日发布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汽车及汽车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公路建设日益完善背景下,出游场景下私密出行偏好明显,而有证无车缺口的现象加剧利好汽车租赁市场。全新一代消费者起,消费思维模式的转变重塑消费形态,高端租车需求走高,将成为市场增量新引擎。此篇报告立足于中国汽车出行市场,冒在分析行业背景及驱动因素,并聚焦出游场景,思考挖掘汽车出行市场新的发展机遇高端租车。 本报告共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汽车出行行业背景综述 2.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3.中国高端汽车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及机遇 观点提炼: 在汽车产业稳步迈进新阶段、汽车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居民消费升级超势明晰、公路基础建设日益完善背景下,汽车出行行业发展向好,其中租车市场成长空间广离。近年来,汽车价格下探提高可得性,“新四化"市场教育增强消费需求,汽车保有量上升方便人们出行。汽车金融渗透率提升,带动汽车融资租赁等需求,降低消费门槛,同时利好汽车金融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加快汽车流通,进一步利好汽车出行市场。加之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愈发完善,延伸汽车出行场景,消费升级促进汽车出行市场发展。汽车出行三大方式市场中,私家车进入平稳发展期,计程车景气度连年下降;而伴随疫情防控与自驾体验需求,租车市场持续增温迎来发展机遇。 出游场景下自驾出行需求旺盛,驱动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发展。后疫情时代,被压抑的出游需求在节假日急速释放,基于疫情防控及安全考量,居民私密出行偏好明显,提振汽车出行市场。消费升级推动旅游市场持续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增长迅猛。选择自驾出行的人数逐步攀升,而汽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租车成为中短途出游首选方式。 汽车主力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及用车习惯提振高端租车市场,成为汽车出行市场增量引擎。汽车租赁行业高端化趋势显现,预计中国高端汽车租赁市场规模从2022年83亿元提升至2026年198亿元,CAGR达24.5%。但当前高端租车市场集中度低,赛道未来有机会出现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枫叶租车布局高端汽车租赁市场,目前已打通BBA等国内外豪华OEM品牌采购渠道,注重车辆及服务品质,具备先发优势。传统汽车租赁供应商,也在晒准市场机会展开布局,未来将有更多玩家涌入赛道。

资源

坚定看好半导体上游自主化方向

2022年10月20日发布 去美化设备可以继续推进国内晶圆厂扩产。虽然美国出口管制措施对美系设备制定了限制,但日本、欧洲还有一些设备厂商可以购买。例如ASMLCEO在业绩会上表示,可以继续将非EUV光刻工具从欧洲运送到中国。DUV光刻机已经能满足大部分晶圆制造需求,通过浸没式工艺,甚至能达到7nm逻辑芯片的制造需求。另外,日本TEL的刻蚀设备、荷兰ASM的ALD设备都较为先进,可以帮助国内晶圆厂继续推进扩产。 先进封装一定程度弥补制程节点上的不足。尽管更先进制程工艺短期受到设备限制,但通过先进封装,可以将SOC上不同电路采用不同制程节点制造,从而弥补在先进制程工艺的不足。虽然可能不能通过更小线宽提升晶体管密度,但通过3D堆叠等封装创新,可以从另一角度满足晶体管密度提升需求,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线宽的限制。 本土设备公司份额预计进一步提升。在美国出口管制措施出台后,科磊等美系设备厂商已经表示停止向中国先进芯片制造厂提供销售和服务。虽然短期先进制程扩产比例还不多,但这次出口管制措施预计将加速推动设备国产化的决心。预计美系设备厂商在国内晶圆厂后续的份额将逐步下降,从而给本土设备公司带来份额提升的新契机。 相关政策预计出台扶持国产设备。近日深圳发改委发布《深圳市关于促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全面提升产业链核心环节、加速突破基础支撑环节、聚力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构建高质量人才保障体系、打造高水平特色产业园区”等多项内容,从设计、软件、设备等多个维度鼓励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也强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预计后续相关政策会出台以鼓励我国半导体设备及产业链的发展,给行业注入强心剂。 投资建议:1)设备板块关注本土设备细分龙头以及平台型公司,细分龙头推荐标的包括:芯源微,涂胶显影机进展顺利,化学清洗机将推向客户做验证;拓荆科技,国产薄膜沉积龙头,薄膜沉积此前美系设备占比高,预计成为重点突破方向;华海清科,Q3业绩高增长,利润率显著提升,CMP设备龙头地位稳固。平台型公司建议关注北方华创、中微公司、万业企业等。2)先进封装方面建议关注封装形式复杂化带来的封测厂以及测试设备机会,标的包括:通富微电、长川科技、华峰测控等。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全球贸易摩擦风险。

资源

高景气延续 高成长加速

2022年10月20日发布 事件概述: 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2022年9月国内250cc+中大排量摩托车销售6.60万辆,同比+82.8%,环比-5.7%。2022年1-9月累计销售45.68万辆,同比+63.4%。 分析与判断: 行业:需求高景气延续9月中大排销量再超6万需求高景气延续,9月中大排销量再超6万。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2022年9月国内250cc+中大排量摩托车产销分别完成6.28和6.60万辆,同比分别+77.0%和+82.8%,环比分别-4.1%和-5.7%,销量端同比延续高增,且连续三个月突破6万,体现强劲的中大排终端需求,环比微降则预计主要受淡季来临影响,属正常波动。 预计2022年中大排行业增速50+%。结构上看,250cc(不含)-400cc仍为250cc+销售主力,但400cc(不含)-750cc排量段增长迅速,部分体现摩托车玩家排量向上升级需求。鉴于1-9月行业的超预期销量表现,同时考虑摩托车文化的进一步形成、新兴消费群体升级置换需求释放以及禁限摩政策的边际改善等催化因素,我们预计2022年行业增速50+%,持续推荐中大排量摩托车赛道。 春风:两轮450SR上量四轮扰动改善盈利兑现 两轮摩托车: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9月春风250cc以上销量0.97万辆,同比+272.7%,环比+78.6%,1-9月累计销售4.31万辆,同比+131.2%,同环比高增预计主要源于450SR上量。若考虑250cc,9月春风250cc(含)及以上销量1.25万辆,同比+45.2%,环比+17.3%,1-9月累计销售8.07万辆,同比+27.3%。 展望后续,预计内销、出口将为两轮提供双重增长驱动: 1)内销:仿赛新车450SR对标川崎Ninja400,6月中旬开启交付,月度交付稳步攀升;同时据春风2022年秋季战略发布会,2023年公司将迎产品大年,包含6款燃油两轮、4款电动两轮产品,对于销量的拉动作用值得期待; 2)出口:2021年、2022年1-9月250cc(含)及以上出口分别2.33、3.14万辆,同比分别+227%、+143%,2022全年预计翻倍增长。 四轮沙滩车: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9月春风四轮出口1.01万辆,同比-36.7%,环比-29.6%,同环比下滑预计主要受出货节奏影响(我们预计9月春风四轮生产端1.43万辆更加体现真实需求)。扰动因素2022Q2起明显改善,叠加终端调价拉动,盈利能力兑现: 1)汇率:5月中旬起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最新已破7.00,对比2021年全年平均6.45提升明显,公司海外业务多以美元结算; 2)运费:全球新冠疫情影响趋缓,港口周转效率提升,2022年2月中旬起海运费呈现回落趋势。2021H2至今,公司针对北美四轮车型已进行三轮终端调价,客观扰动改善、主观调价双重促进下,2022Q2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向好,预计2022Q3环比进一步提升。 钱江:产品定义能力提升明显表现优于行业 产品定义能力提升明显,1-9月销量表现优于行业。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9月钱江250cc以上销量1.14万辆,同比+63.4%,环比-45.0%,环比下滑预计主要受淡季逐步来临、产品更新迭代影响,致爆款闪300交付缩减,1-9月累计销售12.20万辆,同比+87.2%,表现继续优于行业。2022年公司产品定义能力提升明显,闪300S及赛600较好契合消费者车型偏好变化及仿赛排量升级趋势,同级别核心竞品车型较少,需求延续确定性强。7月13日工信部第359批产品公告公司多款车型在列,包括赛550(9月7日正式上市,定价3.6万元)、闪250、闪350等,均存一定爆款潜质,有望进一步抬升销量。 治理结构改善,渠道、研发、合作全面升级。1)管理:从国企到民企,2022年5月发布实控人增持+股权激励计划,按发行上限完成后吉利方面股权占比将提升至37.7%,股权激励覆盖全部5名核心高管;2)渠道:深化实施Benelli及QJiang渠道直营模式改革;3)研发:2021年11月底钱江摩托上海公司正式开业,设立新能源研发、工业设计、国际外贸三大中心;4)合作:2021年底同哈雷合资公司正式完成注册登记,加速目标摩托车量产落地。 其他:隆鑫通用紧随本田份额相对稳定 隆鑫通用: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9月隆鑫250cc以上销量0.53万辆,同比+22.0%,环比+70.8%,1-9月累计销售3.88万辆,同比-18.9%。无极品牌2022年至今陆续推出SR4MAX(350cc大踏板)、350AC(复古)、RR525(仿赛)等车型丰富产品矩阵;电动品牌茵未旗下首款车型Real5T(高端电动踏板)亦于7月29日开启预售。 五本&新本: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五本9月250cc以上销量0.60万辆,环比+38.0%,1-9月累计销售2.67万辆;新本9月250cc以上销量0.57万辆,环比+29.5%,1-9月累计销售2.37万辆。自2021年5月稳定出货以来,本田份额基本维持10-20%区间,2022年9月新推CBR400R、新款CM300两款新车。对于本田国产影响,我们仍延续此前判断,即对自主品牌短期影响相对有限,主因两者售价、定位尚存差异,但中长期看自主品牌能否提升品牌、品控将成为竞争关键。 投资建议 中大排量摩托车当前发展阶段类似2013-2014年的SUV板块,供给端头部车企新车型、新品牌投放加速提供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市场快速扩容。参考国内汽车发展历史及海外摩托车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品牌有望成为中大排量摩托车需求崛起最大受益者,推荐【春风动力、钱江摩托】,相关受益标的【隆鑫通用】。 风险提示 禁、限摩政策收紧导致国内摩托车需求下滑;外资品牌新车型大量引入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新冠疫情影响供给。

资源

政策超预期,教育新基建一触即发

2022年10月20日发布 事件概述 9月,中央制定政策贴息+专项再贷款“组合拳”,支持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10月初,高校、医院等设备更新改造的贷款合同已开始落地。 核心观点: 政策梳理与解读 9月,中央制定政策贴息+专项再贷款“组合拳”,支持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按时间顺序将公开发布的相关政策梳理如下: 9月7日国常会明确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等用于设备购置/更新改造的新增贷款进行贴息补助2.5个百分点:会议指出,对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医院、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申请贴息截至今年12月31日。相应增加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配套融资的支持。同时,引导银行加大对教育、文化旅游、卫生和健身、养老托育、社区和家政服务、住宿餐饮等行业信贷支持,以扩大社会服务领域消费和投资。 9月13日国常会进一步确定人民银行对相关领域四季度更新改造设备的中长期贷款予以专项再贷款支持,明确四季度内相关的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会议决定,对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在第四季度更新改造设备,支持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不高于3.2%的利率积极投放中长期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对商业银行予以专项再贷款支持。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尽量满足实际需求,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同时落实已定政策,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贴息2.5%,今年第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9月28日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政策落地,明确10个支持领域: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议定事项,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制造业等领域发放贷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领域为教育、卫生健康、文旅体育、实训基地、充电桩、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等10个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发放对象包括21家金融机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对于金融机构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清单内项目发放的合格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资金支持。 解读:结合三次政策内容进行分析,我们认为:(1)根据央行答记者问,我们推测截至9月28日,相关项目应已形成备选项目清单,即2000亿项目需求已报送完毕,亟待释放;(2)对高校、职校等主体而言,进入清单的合格项目均可获得利率不高于3.2%的中长期贷款,并可享受两年2.5%的贴息;(3)对金融机构而言,在12.31日前向清单内项目发放的合格贷款均将享受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100%提供的再贷款资金支持。(4)在规模方面,我们认为,2000亿元是此次支持政策的规模下限。根据证券时报,监管部门鼓励21家全国性银行在1月-7月新增1.7万亿元左右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基础上,8月-12月鼓励再新增1万亿-1.5万亿元,我们认为,在政策鼓励及央行支持下,8-12月新增的1-1.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中,仍将会有较大比例转化为此次设备购置更新的中长期贷款。 重申以高校、职校为主的教育行业是此次政策的核心发力点 高校、职校是重点支持对象。我们认为可以明确的是,教育是此次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是重点支持对象。在三次政策公告中,教育均排在首位,且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被优先提及。项目投资受益方向:我们预计,高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的重大设备购置和配套设施建设方向主要包括, (1)基础、教学类实验设备;(2)中高端科研仪器设备;(3)学校数字化转型建设,如信息中心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智慧图书馆建设、数据中心国产化替代等;(4)实习实训设备及配套等。 后续政策力度或将边际扩大 我们认为国产化替代是重要趋势及驱动因素,我们推测2000亿再贷款只是前菜,后续政策力度将有较大概率边际扩大,信贷支持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相关需求或将集中释放,教育信息化订单有望四季度开始持续爆发。 投资建议 教育新基建大幕拉开,教育信息化核心标的或将加速迎来向上拐点。核心受益标的包括: (1)学校数字化转型建设方向:高校/职校智慧课堂龙头竞业达、智慧校园龙头新开普、交互式电子白板/智慧黑板龙头鸿合科技、智慧招考龙头佳发教育、AI智慧教育龙头科大讯飞、智能显示与交互终端龙头视源股份、智慧教育小巨人智微智能等; (2)科研仪器方向:示波器标的普源精电、鼎阳科技、优利德,质谱仪标的聚光科技、皖仪科技、禾信仪器等。 (3)实习实训方向:仿真实训基地领军捷安高科。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疫情防控对项目落地的影响、中美博弈突发事件、市场系统性风险等。

资源

二十大报告解读:立足能源安全,加强高效利用

2022年10月20日发布 核心观点 事件: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立足我国能源禀赋,稳定推进碳中和目标。 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 2010年以来持续下降,截至 2021 年煤炭消费依然占据 56%的比重,现阶段煤炭仍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品,立足于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占我国化石能源的 90%以上,占世界煤炭储量的 33.8%。同时,我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仍处主导地位。考虑到煤炭生产消费数量大、比重高,大规模替代并不容易。未来煤炭依旧是国家能源最为重要的“压舱石”,煤炭的供应安全稳定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 对我国能源转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双碳发展战略引导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煤炭消费占比在中长期来看会持续走低,目前煤炭在价格、能量密度、储备、输出稳定等多方面仍占据不可替代优势,未来三到五年内仍是最主要能源消费品这一基本现实将不会改变,短期消费量增速依然保持乐观。 “能耗双控”逐渐向“排放双控”的转变,加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能耗双控”逐渐转向“排放双控”核心目的在于有效提升煤炭的使用效率,减少“运动式”减碳带来的冲击。通过提升对于煤炭的清洁高效的利用过程把控,更好地减少碳排放来实现双碳目标。在控制煤炭退出节奏的同时,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就成为关键。其核心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推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清洁、低碳利用,尤其是加大高耗能领域的技术攻关,例如推进火电机组的节能提效升级改造、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促进相关示范工程的建设,从而加快煤炭消费的转型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随着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技术快速发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属性越来越突出,充分发挥煤炭的原料功能,进一步拓宽煤炭利用方向、途径和范围,不断延伸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 投资建议:陕西煤业、兖矿能源、山西焦煤、平煤股份。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等。

资源

下游多点开花、行业景气仍在

2022年10月21日发布 核心观点 三季度磷肥及磷化工行业市场表现有所承压。 2022 年三季度(7/1-9/30), 中信基础化工指数(CI005006) 报收 6594.1 点, 全季度下跌1235.6 点, 跌幅为 15.8%, 板块表现弱于上证指数和沪深 300。 细分板块中, 磷肥及磷化工板块跌 21.6%, 位于基础化工细分板块中第 29 位。 个股方面, 2022 年第三季度, 17 家 A 股主要磷化工相关企业中有 1 家有所上涨, 上涨的企业为金诚信, 涨幅为 4.66%。 上半年业绩亮眼, 三季度或有放缓但景气仍在。 2022 年上半年 A股主要的 17 家磷化工相关企业多数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增长。具体来看, 营收涨幅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和邦生物、 云图控股、 川发龙蟒,涨幅分别为 89.36%、 83.07%、 75.15%。 归母净利润涨幅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川金诺、 川恒股份、 中毅达, 涨幅分别为 405.69%、 254.08%、 244.74%。截至 2022 年 10 月 18 日, 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的企业包括川金诺、 兴发集团、 湖北宜化。 其中兴发集团预计 2022 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 亿元-49.5 亿元, 同比增长 96.98%-98.98%, 增速低于上半年。 已披露三季报的企业包括云天化和新洋丰。 其中云天化 2022 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 16.65 亿元, 同比增长 31.24%。 磷矿石及黄磷供给收缩, 价格有望持续上行。 磷矿石方面, 受国家环保限采及长江保护治理等政策影响, 磷矿开采落后产能持续退出, 近五年产量降低 30.8%。 此外磷化工企业纷纷布局产业链一体化, 磷矿以自供为主。 因此, 磷矿石市场供给持续收缩, 支撑其价格高位。 截至 2022年10 月18 日, 我国磷矿石现货价格为 1054.3元/吨, 较 6 月底下跌1.16%,较 2022 年初上涨 52.8%。 黄磷方面, 2021 年云贵鄂川四省黄磷产量占全国的 93.6%。 近日云南省《2022 年 9 月-2023 年 5 月耗能行业能效管理方案》 落地, 省内多家黄磷企业减产、 停产。 此外, 南方枯水期将至,贵州、 四川等地电力能源供应或将短缺, 从而影响黄磷生产, 黄磷供给收缩。 下游多点开花, 磷化工行业景气趋势不改。 磷肥方面, 6 月以来夏管肥陆续释放, 叠加三季度为用肥淡季, 磷肥价格有所承压。 目前磷肥新增产能受限, 农产品价格高企或将拉动磷肥需求提升, 行业有望景气上行。 草甘膦方面, 今年以来草甘膦价格高位回调, 但仍处于中高位置。 转基因作物是草甘膦主要的需求领域。 2022 年 2 月, 农村农业部印发《2022 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 , 指出将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随着转基因作物在我国落地推广, 未来国内草甘膦行业有望迎来长期景气。 新能源方面, 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14-2021 年, 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从 3.7GWh 增长到 226GWh,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79.9%; 2016-2021 年, 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从 3.1GWh增长到 48GWh,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73.0%。 锂电行业高速发展, 拉动磷酸铁锂及六氟磷酸锂需求高速增长。 投资建议 经上半年亮眼业绩后, 三季度业绩增速或有放缓。 但在磷矿石供应收紧、 下游整体需求向好的背景下, 我国磷化工行业发展景气仍在, 磷肥及磷化工企业或将受益, 相关企业包括: 湖北宜化、 云天化、 兴发集团等。 风险提示 产品价格异常波动、 安全环保政策升级、 国际贸易摩擦等

资源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2022年10月18日发布 投资要点一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投资要点二 硅料当前处于排产交货阶段,10月长单单晶复投料价格在306-308元/kg,维持高位持平,N型料高约2元/kg。西北地区疫情防控对物流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硅料交货或受到冲击。四季度将迎来环比25%以上新增产能增幅,产能对下游需求的约束未来将得到有效缓解。单晶硅片主流价格高位持稳,新疆和内蒙地区疫情冲击硅片供给。节后电站项目陆续启动,下游需求集中,为了保证正常周转和库存,硅片需求情绪好转,短期内单晶硅片价格有一定支撑。国庆假期前电池厂商上调各尺寸电池价格,节后单晶高效电池价格高位坚挺。下游需求旺盛,海外需求加剧了大尺寸电池供给情况。N型电池跟随P型价格上涨,目前HJT电池片(M6)价格1.45-1.6元/W。TOPCon(M10/G12)电池片当前价格约在1.4-1.45元/W。四季度是传统装机旺季,国内下游电站有年底并网要求。海外需求持续旺盛,国内组件厂排产预计提升,主流组件价格仍维持在1.95-1.99元/W区间,TOPCon组件(M10/G12)价格约2.03-2.05元/W。 投资要点三 本周共计4个风电项目启动招标,包括风电场EPC和风电机组项目,项目规模总计950MW,包括100MW中国能建负责招标的韩国新万金海上风电项目风机采购,单机容量不低于4.5MW。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光伏、风电装机量将快速提升,四季度新增硅料供给较大,将有效缓解上游供给瓶颈,电池和组件环节盈利有望修复。风电招标逐季度提升,二季度风电招标26.4GW,较去年同期增加9.2GW。根据伍德麦肯兹数据,二季度全球风电整机订单达到43GW,创历史新高,中国整机厂订单占比80%以上。建议持续关注光伏电池、组件环节,以及风电产业链相关公司。 风险提示 1、原材料价格波动;2、项目开工不及预期;3、疫情控制不及预期;4、地缘战争及冲突加剧等

资源

智能座舱SoC芯片变革中迎发展机遇

2022年10月18日发布 9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再创新高,比亚迪单月突破20万辆。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70.8万辆(YoY+98.1%,MoM+6.3%),其中比亚迪销售20.1万辆(YoY+183%,MoM+15%),单月销量首次突破20万辆;埃安销售3.0万辆(YoY+121%,MoM+11%),继续领跑造车新势力。随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走强,汽车零部件均同比提升:8月电机电控搭载量为52万台(YoY+105%),OBC装机量共47.3万套(YoY+107.8%);8月我国新能源上险乘用车功率模块国产化占比45.1%,其中比亚迪半导体搭载约11.2万套(占22%),斯达半导约6.7万套(占13%),时代电气约5.5万套(占11%)。 智能座舱SoC芯片为座舱域控制器核心控制芯片。智能座舱SoC主要集成系统级芯片控制逻辑模块、CPU内核、图形处理器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模块、嵌入的存储器模块、和外部进行通讯的接口模块、含有ADC/DAC的模拟前端模块、电源提供和功耗管理模块。2015年至今,车机系统智能化、多屏化以及HUD、语音识别引入等汽车座舱智能化趋势加速,SoC芯片因其功能集成度、性能和硬件延展性优势,取代MCU成为汽车座舱核心控制芯片。 汽车电子架构演进推动座舱SoC加速迭代,市场规模将达82亿美元。依靠单颗SoC芯片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同时驱动多个显示屏融合交互(即“一芯多屏”)为代表的域内融合加速成为发展趋势,“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跨域融合亦正逐步被“行泊一体”方案部分实现,因此,智能座舱SoC主要朝大幅提升CPU、GPU、AI算力、追逐先进工艺制程(14nm(中低端)->7nm(高端)->5nm(下一代))等方向发展。域内融合以及跨域融合的普及有望推动智能座舱SoC芯片(未来融合为车载中央超算芯片)量价齐升,IHS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主控SoC市场规模将达到82亿美元(2016-2025年CAGR19.9%)。 产品高度契合座舱智能化需求,高通借域内融合成为全球行业龙头。2015年前,车载系统的MCU主要供应商为瑞萨、恩智浦、德州仪器等传统汽车芯片厂商,这三家在智能座舱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曾一度占据SoC大量份额。此后,座舱智能化加速吸引高通、英伟达、三星、英特尔、联发科等消费电子芯片厂商进入市场。其中,高通汽车芯片由其智能手机芯片平台改进,性能、迭代速度、移动终端业务积累的软硬件生态积累远超传统汽车芯片厂商,快速成为智能座舱SoC芯片龙头,其SA8155P芯片更成为中高端新车标杆配置。高通的成功也为在传统汽车业务积累薄弱的中国芯片厂商提供良好的示范。 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快速发展,本土芯片厂迎国产化机遇。根据亿欧智库数据,截止2021年10月,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渗透率为50.6%。根据IHS预测,2021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空间超过400亿美元,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ICVTank预测,中国的智能座舱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1030亿人民币,自2021年起,年复合率将达12.7%。在国际关系日渐复杂背景下,国内汽车工业崛起及“新四化”高速发展为中国SoC厂商提供切入智能座舱领域重大机遇,成为众多公司业绩新增长点。 投资建议:关注座舱智能化带来的国产座舱SoC芯片产业发展机遇,产业链相关公司包括晶晨股份、芯擎科技(未上市)、芯驰科技(未上市)、华为(未上市)、地平线(未上市)等。 风险提示:座舱SoC芯片国产替代不及预期;美国对华芯片制裁加剧。

  • 1
  • 119
  • 120
  • 121
  • 12997
前往

理工酷 - 工程师的技术圈子

每天 个免积分下载资料

已注册用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