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 圈子

7255 位酷友已加入

本圈子收集技术类研究报告、白皮书等资料,学术类、产业类的都可以,上传时请尽量注明研报的概述信息~加入圈子可以上传、下载资料,也可以使用提问来寻求资料或分享你认为有价值的站外链接~

关注推荐最新

热门标签

资源

美国光伏关税政策边际改善,国内组件出口向好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本周观点:美国光伏关税政策边际改善,国内组件出口向好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进口组件实行24个月新增关税豁免,对华光伏贸易政策迎来边际改善。北京时间6月6日晚间美国白宫网站发布声明,称美国总统拜登将启动《国防生产法》(DPA)以加速包括光伏组件在内的本国清洁能源技术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宣布将在24个月内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四国进口的光伏组件给予关税豁免,以保障本国开发商清洁能源项目所需的元件供应。自2012年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进行双反调查以来,美国已针对国内光伏产业设置双反、201关税、301关税、涉疆硅料等诸多贸易壁垒。2022年3月美国商务部对国内组件企业东南亚产能开启反规避调查,此后相关地区的对美组件出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本次白宫声明中提到反规避调查仍将继续进行,但在24个月的窗口期内,国内组件企业有望继续通过东南亚向美国供应光伏组件。考虑到当前高企的装机成本已对美国光伏项目建设进度造成较大影响,短期内美国光伏贸易政策或难以进一步收紧。 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旺盛,国内组件出口向好。在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持续旺盛,2022Q1美国/德国/印度/巴西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分别达到4.3/1.6/5.0/1.8GW,同比增长7%/20%/92%/113%,无论是传统发达地区还是新兴光伏市场均有较好表现。目前国内光伏产业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今年以来欧盟、美国、印度等地先后提出发展本土光伏制造产业,但实际落地尚需时日,短期内海外市场旺盛的光伏装机需求仍将主要由中国企业满足,2022年1-4月国内组件出口量已达53.7GW,同比大增97%。我们认为本次美国暂缓东南亚组件进口关税以及此前印度延期发布涉华光伏电池及组件终裁结果从侧面印证了海外市场与国内光伏产业完全“脱钩”的难度较大,2022年国内组件出口有望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本周行情回顾:2022年第22周电力设备板块表现亮眼 本周电力设备板块上涨4.9%,跑赢沪深300指数1.3%,其中光伏设备板块表现最好(+7.4%),电网设备(+0.1%)板块涨幅相对较小,风电设备板块表现相对较差(-1.5%)。 产业链跟踪:本周锂电产业链价格下行,硅料价格上涨0.8% 锂电:疫情影响渐退,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回升,正极材料价格稳中有降,电解液价格则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调,负极材料与湿法隔膜价格企稳。 光伏:本周硅料价格上涨0.8%,电池片、硅片及组件等环节价格趋稳。海外需求持续向好,国内政策发力推动大型项目建设提速,产业链价格有较强支撑,待三季度硅料产能逐步投放后装机有望加速增长。 风险提示:新能源产业政策变动、供应链瓶颈导致需求量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行业盈利能力下滑等。

资源

产销快速恢复,后市值得期待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投资要点: 汽车行业5月产销快速恢复,已接近正常水平;在促消费政策刺激下,后市增长有望超预期。据中汽协6月10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5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2.6万辆和186.2万辆,环比分别+59.7%和+57.6%,同比分别-5.7%和-12.6%。今年1-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1.8万辆和955.5万辆,同比累计分别-9.6%和-12.2%,较1-4月增速分别+0.9pct和-0.1pct。 受今年3-4月吉林、深圳和上海等汽车制造重要城市疫情蔓延的影响,4月汽车产销增速为近十年来新低,乘用车和商用车环比和同比均大幅下降。而5月汽车产销迅速好转,已基本接近正常月份水平,恢复速度和强度好于市场预期。5月下旬以来,中央、地方政府和汽车企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刺激政策,力度空前。随着疫情的缓解,国民经济和生活恢复正常,并在相关刺激政策的助力下,下半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增速有望超预期的概率较大。 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增长一倍以上,超高增长持续。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6万辆和4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3.9%和+105.2%。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4万辆和3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倍和+93.9%;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2万辆和1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6倍;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3辆和103辆,同比分别增长5.4倍和10.4倍。5月新能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4.0%,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6.3%。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7.1万辆和200.3万辆,同比增长均超1.1倍。我们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00万辆左右的概率较大。 乘用车:产销快速恢复,自主品牌表现优异。5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70.1万辆和162.3万辆,环比分别+70.8%和+68.2%,同比分别+5.2%和-1.4%,表现好于行业整体,恢复速度远好于商用车。细分车型来看,轿车、SUV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MPV和交叉型乘用车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1-5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819.6万辆和813.3万辆,同比-1.1%和-3.6%。5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79.9万辆,同比+17.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9.2%,比去年同期+7.9个百分点,好于乘用车整体增速。1-5月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389.7万辆,同比+11.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9%,比去年同期+6.4个百分点,好于乘用车整体增速,显示出自主品牌乘用车竞争力正逐步增强。 商用车:恢复不及预期,产销仍大幅下滑。5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2.5万辆和23.9万辆,环比分别+7.2%和+10.4%,同比分别-47.0%和-50.5%。1-5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42.2万辆和142.1万辆,同比分别-39.4%和-41.9%。分车型看,客车产销同比分别-30.4%和-29.3%,货车产销同比分别-40.3%和-43.0%。 5月重卡销量(中汽协统计口径)为4.9万辆,同比-69.6%,环比+11.4%,恢复态势不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据第一商用车网统计,1-5月的全国重卡市场累计实现销售约32.3万辆,比上年同期的88.7万辆下降约64.0%,减少了56.4万辆之多。主要车企中国重汽5月重卡销量约1.2万辆,同比-64.0%,是当月销量唯一破万的企业;其1-5月累计销售约8.0万辆,市场占有率上升到24.6%,同比+6.3个百分点。 投资建议:5月行业复苏的速度和强度超预期,考虑到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于6月份开始实施,我们对下半年行业产销量增长持乐观态度。考虑疫情对供给与需求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消除,板块有望迎来盈利与估值双升的黄金投资期,我们上调行业的投资评级至“领先大市-A”。主要推荐复苏弹性较大的重卡和乘用车龙头企业中国重汽、长城汽车,与电动智能化相关的细分零部件龙头企业德赛西威、卡倍亿。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的影响超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资源

封装基板:产业配套与技术迭代共振,内资厂商志存高远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封装基板:匹配封装技术进化,高竞争壁垒形成先发优势 封装基板用于承载芯片,连接芯片与PCB母板,而芯片制程及封测技术的发展是IC封装基板产品迭代的核心推动力。根据咨询机构Prismark测算,2021-2026年封装基板行业有望从2021年的142亿美元增长至2026年的21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8.6%,其中FC-BGA年复合增速10%,超越FC-CSP年复合增速5%。高加工难度与高投资门槛铸就封装基板核心壁垒,相关厂商具备先发优势,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2020年前十大封装基板厂商集中度高达83%。 龙头厂商成长启示:产业配套与技术迭代共振 中国台湾厂商从技术到规模都已达到全球顶尖水平,欣兴电子、南亚电路、景硕科技跻身全球前五。台资厂商的创立背景包括封测厂商、PCB厂商、集团投资等三大阵营,完成了从追赶日本及韩国厂商到超越海外厂商的蜕变。我们认为吸取海外技术经验并抢占低端市场份额、下游需求推动封装基板行业产业配套、新封装技术为后进厂商提供弯道超车机遇是中国台湾厂商成功发展的核心要素。欣兴电子隶属联电事业群,贴近客户需求,实现PCB全品类布局,头部客户牵引制程迭代;南亚电路由南亚塑胶投资设立,具有垂直一体化下的资源整合与分工优势,主攻FC-BGA,在下游AI类需求拉动FC-BGA封装基板配套下盈利能力大幅逆转。其中,欣兴电子是国内PCB厂商投资封装基板产业时参考的范本。 内资厂商志存高远,迎来国产替代机遇 内资厂商主流的封装基板创业阵营来自传统PCB厂商,多层PCB行业竞争加剧,厂商寻求突破封装基板高门槛产品。封装基板国产化率低,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归属地占比仅为4%,相较于传统PCB产品占比32%,有提升空间。国内半导体产业封测、制造、设计各环节日渐成熟,为内资封装基板厂商发展提供优质的配套环境,以深南电路、兴森科技、珠海越亚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厂商初具雏形。深南电路与兴森科技在CSP、FC-CSP等中端封装基板制程领域产线已经跑通,受益于结合国内存储厂商产能投放带来的配套需求;高阶FC-BGA制程领域,深南电路、兴森科技分别规划投资广州基地,有望匹配国内半导体设计潜在的配套需求,核心客户牵引将是内资厂商的核心驱动力,在协同发展下完成制程迭代。 投资建议 内资厂商封装基板经过近十年的积淀与发展,正迎来国产替代最佳机遇。建议关注国内封装基板产能规模及技术领先、具有长期封装基板布局战略的厂商,受益标的:深南电路、兴森科技。 风险提示:封装基板行业竞争加剧、产能爬坡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下滑、客户导入进展不及预期、原材料紧缺风险

资源

蔚来:营收持续增长新品爆款可期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事件概述: 北京时间6月9日,蔚来汽车发布2022Q1财报: 2022Q1实现单季营收99.1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为+24.2%/+0.1%;销量约为2.6万辆,同比/环比分别为+28.5%/+2.9%;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8.1%,同比/环比分别为-3.1pps/-2.8pps;净亏损为17.8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为+295.3%/-16.8%。 分析与判断: 营收持续增长供给逐步恢复 营收端:2022Q1公司总营收为99.1亿元,其中汽车业务收入为92.4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为+24.8%/+0.3%。收入同比增长主要来自于ES6销量的提升;ES6的销量为1.4万辆,同比/环比分别为+68.4%/+11.8%。公司表示,虽然存在疫情和供应链问题的影响,产品需求依然旺盛。5月份新增订单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ET7的订单表现持续强劲。6月份开始,供应链和整车生产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重要市场的交付工作也已经步入正轨。 利润端:毛利方面,公司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8.1%,同比/环比分别为-3.1pps/-2.8pps。同比下降来源于产品销售矩阵的变化带来的单车ASP的下滑,(由2021Q1的36.9万下降至35.8万);环比的下降则来源于电池价格的上涨。 费用端:2022Q1公司研发费用为17.6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为+156.6%/-3.7%;研发费用率为17.8%,较2021年全年整体下降1.3pps;销售管理费用为20.1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为+57.9%/-14.6%;销管费用率为20.3%,较2021年全年整体上升7.8pps,较2021Q4(23.8%)略有下降。研发投入主要被用于新车型和新技术的研发;销售费用的环比降低主要原因为营销活动费用支出的减少。 销售网络:公司目前共拥有381个蔚来中心和蔚来空间,覆盖全球152个城市,拥有247家服务中心和交付中心,覆盖全球149个城市。 充电网络:公司已经建成超过960座换电站,覆盖全球197个城市;已经累计部署829座超充站和超过4140个目的地充电桩。 产能规划:江淮工厂目前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的产能水平,并将配合新产品的量产进行爬坡,逐步提高实际产出。 第二工厂已经实现生产性的全面贯通,进入了造车验证阶段,将按计划于今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规划整车产能100万辆/年,电池产能100GWh/年。 2022Q2展望:公司预计2022Q2汽车销量将在2.3万辆至2.5万辆之间,同比区间为+5.0%至+14.2%;对应营收为93.4亿元至100.1亿元,同比区间为+10.6%至+19.4%。 新品周期开启技术加速升级 新产品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始终是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重点。公司表示,各项新产品均在有序推进。ET5计划于9月开启交付,首批全工艺生产线试制车在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内的二工厂已经正式下线。基于NT2.0平台的全新大5座SUV车型ES7,将于本月发布,并于8月下旬开启量产交付。同时由于疫情带来的影响,原计划于2022Q2推出的现款886产品的改款将推迟至2022Q3。意味着蔚来汽车在2022Q3将迎来全面的产品更新。 NT2.0技术平台:公司表示NT2.0技术平台包含了超过200项的全新功能。基于全新一代语音交互情感智能引擎,NOMI实现了交互体验的全面进化;基于全站自研算法的辅助驾驶系统,在外部评测和实测数据中均表现优异。2022Q3公司将基于与合作伙伴(腾讯)共同开发的自研高精地图,推出NOPPlus增强领航辅助功能,通过强大的软硬件平台,全站自研的算法,端到端的数据闭环和运营能力,NT2.0拥有了快速迭代升级的能力,为后续开通覆盖更多场景的NAD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池自研:公司选择持续加大动力电池相关领域的投入,目前蔚来拥有超过400人组成的电池相关团队,深入参与了电池材料,电芯、整包设计、电池管理系统等研发工作。公司希望全面建立并增强电池体系化研发和工业化能力,并表示这些投入将提升蔚来产品的长期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公司预计2024年将投产具有800V高压快充技术的电池包。 投资建议 新势力重磅新品加速推出,产品力持续驱动需求增长。自今年Q3蔚来将迎来全新产品周期,智能化配置进一步升级,产品力显著提升,为公司带来品牌向上的空间,并有望驱动销量强劲增长。受益标的【蔚来】。 新势力供给端质变持续推进,国内相关产业链完整,供应商响应快速,成本优化能力强。产业链相关标的有望持续受益。推荐从客户维度(新势力等产业链)+产品维度(增量部件)选择标的,双维共振最佳。 1、客户维度: 看好特斯拉+新势力产业链:【拓普集团、新泉股份、双环传动、上声电子、隆盛科技、文灿股份】,受益标的【旭升股份】。 2、产品维度: 看好汽车智能化+轻量化相关标的,智能化推荐:智能驾驶-【德赛西威*、伯特利、经纬恒润-W】、智能座舱-【上声电子、福耀玻璃、继峰股份】;轻量化推荐:【文灿股份、爱柯迪、拓普集团】,受益标的【旭升股份】。 风险提示 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车企新车型投放进度不达预期;芯片短缺影响。

资源

看好高景气的光伏设备和技术迭代已加速的锂电设备;建议关注下半年通用自动化板块景气上行的投资机会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1.推荐组合:三一重工、先导智能、晶盛机电、恒立液压、迈为股份、华测检测、杰瑞股份、柏楚电子、奥特维、杭可科技、金博股份、利元亨、奥普特、高测股份、芯源微、联赢激光、瀚川智能、新锐股份 2.投资要点: 光伏设备:高景再扩50GW拉晶、30GW切片,利好龙头硅片设备商 5月31日,宜宾市人民政府、叙州区人民政府与广东高景签约合作,内容为年产50GW拉晶和30GW切片项目,分三期建设。高景系硅片环节新进入者,此前高景第一个50GW大硅片项目于2020年12月签约落地珠海,分三期建设。(1)单晶炉:在已投产项目中,高景一期15GW中一供为晶盛,二三供为连城、浙江晶阳,主要系考虑供应链安全;二期15GW100%为晶盛。我们预计后续高景扩产中大概率依然选择晶盛,假设单晶炉投资额为1.4亿元/GW,则50GW拉晶产能对应70亿元单晶炉订单。(2)切片机:在已投产项目中,高景一期15GW中一供为高测,二三供为连城、宇晶;二期100%为高测,高测切片机优势明显,我们预计后续高景大概率依然选择高测的切片机。假设切割设备投资额为3300万元/GW,则30GW切片产能对应10亿元切割设备订单。(3)热场:高景的热场供应中,一供金博占比70%+,其余为西安超码和美兰德等,主要系高景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供应商至少选择三家以上。硅片厂在选择热场供应商时会综合考虑价格和热场寿命,金博目前是高景热场的一供,主要优势是综合性价比高,同时供货能力强。新增硅片产能对应热场耗量为21吨/GW,按照2022Q1单吨售价76万/吨计算,则50GW新增拉晶产能对应热场需求为8亿元,一供金博将充分受益。投资建议:硅片环节推荐晶盛机电、高测股份;电池片设备推荐迈为股份;组件设备推荐奥特维;热场环节推荐金博股份。 锂电设备:软包&长薄化方形电池发展带动叠片设备需求,技术迭代加速利好设备龙头 叠片形成的电池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等优点,但面临效率低、设备投资额较高等痛点,我们认为随着我国优秀叠片机厂商加大研发以持续提升叠片机效率、国产叠片机放量实现降本,低效率、高成本问题有望得到解决。随着软包电池占比不断提升&方形电芯长薄化发展,我们预计到2025年全球叠片机需求将超300亿元,2022-2025年均复合增速达43%。头部玩家布局软包路线的LG新能源、SKI等中段工艺均为叠片;长薄化方形路线的比亚迪(刀片)、蜂巢能源(短刀)、中创新航(全极耳叠片电池和One-stopBettery)也采用叠片工艺,远景动力的部分方形也选用了叠片路线。中段叠片工艺的动力电池厂均有较大规模扩产规划,将带动叠片设备需求。重点推荐先导智能、杭可科技、利元亨、联赢激光、先惠技术。 风电设备:下半年装机有望大幅好转,推荐竞争格局更优的零部件环节 我们预计2022年海上风电装机量约为6-7GW,装机量有所下降,但符合行业预期,渡过窗口期后2023年预计可达到12-13GW,第一批风光大基地2022Q1开建,考虑到风电建设周期,2022年下半年风电装机量有望超预期,2022全年风电装机将超过50GW。2022Q1我国风电公开招标市场新增招标量24.7GW,同比+74%,我们预计2022年1-5月招标接近40GW,全年有望超过80GW,有望支撑2023年风电装机,下半年风电板块投资机会值得关注,竞争格局更优的零部件环节有受益。重点推荐新强联、东方电缆、恒润股份,建议关注中际联合、大金重工、海力风电。 通用自动化:高景气下游刚需仍在,静待疫情好转需求反弹 疫情冲击下制造业景气低落,投资端依旧保持韧性。4月PMI为47.4%,较上月回落2.1pct,反映出疫情对制造业产生冲击。4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4.6%,低于1-3月累计同比的+6.2%。1-4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2%,仍呈现出明显的韧劲。4月制造业跌入谷底,但目前已能观察到向好的边际变化。一方面上海疫情已经逐步可控;另一方面物流情况也已开始好转。我们认为疫情能否及时控制是制造业景气能否回升的关键,2022Q2通用自动化相关公司短期业绩仍存在一定波动,但下游刚需始终存在,后续随着疫情逐步收敛,板块景气度有望显著回升。 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下游需求旺盛,疫情影响下Q2旺季或后移。1-4月机器人产量12.5万台,同比-1.4%;其中4月产量3.25万台,同比-8.4%。从下游来看,锂电、新能源车、光伏等新兴行业仍保持较快增长。疫情影响下国内品牌在交货期方面相比外资有很大优势,为国产替代带来机遇。短期内疫情对Q2工业机器人的产销均有较大影响,而往年Q2通常为销售旺季,我们认为在下游刚需的驱动下,2022年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旺季有望后置,待疫情平复后行业将出现恢复性增长。机床行业略有下滑,刀具受益于进口替代机遇。4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产量5万台,同比-19%,环比-17%;3月金属成形机床产量2.4万台,同比-4%。刀具作为机床核心零部件,充分受益于进口物流受阻带来的进口替代,目前主要企业订单仍较为饱满,排产周期在1-2个月左右(刀具为易耗品,正常排产周期1个月)。投资建议:工业自动化推荐怡合达、绿的谐波、埃斯顿、国茂股份;刀具推荐欧科亿、华锐精密、新锐股份;机床行业推荐科德数控、创世纪、国盛智科,建议关注海天精工。 工程机械:5月挖机销量同比-24%,降幅缩窄,看好下半年行业转正 2022年5月挖机行业销量20,624台,同比-24.2%,基本符合此前CME预期-23%,较4月-47.3%降幅收窄趋势明显。随着6月起基数继续下降,疫情阴霾逐渐散去,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我们预计6月降幅缩窄至15%,Q3行业同比数据有望转正。下半年行业边际改善,稳增长政策有望助力行业回暖。推荐【三一重工】【恒立液压】【中联重科】【徐工机械】。 风险提示:下游固定资产投资不及市场预期;行业周期性波动;疫情影响持续。

资源

特斯拉及造车新势力一季报:Q1产销高增,Q2疫情短暂冲击,不改上升趋势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投资要点 特斯拉2022Q1业绩同比高增,净利润创新高:特斯拉2022Q1营收187.56亿美元,同环比+81%/+6%;GAAP准则下净利润为33.1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环比+658%/+43%;营业利润率达17.7%,同环比+13.5/4.6pct,实现较高盈利水平;2021Q4交付30.9万辆,同环比+70.9%/+27.9%。主要得益于上海工厂低成本出货占比提升、4680电池应用降本、涨价传导成本压力,盈利质量显著提升。Q1交付31.0万辆,同环比+67.7%/+0.5%。其中,Model3/Y交付29.5万辆,同环比+61.5%/-0.5%;ModelS/X合计销1.47万辆,同环比+625.3/+25.1%。Q1产量30.54万辆,同环比+69.4%/-0.1%,当季库存减少4641辆(含发出未交付),实际在手库存减少,累计库存12383辆。 蔚来Q1业绩亮眼,营收同环比增长,新车型迎来密集推出:蔚来2022Q1营收99.11亿元人民币,同环比+24.2%/+0.1%,毛利率15%;归母净亏损为18.25亿元人民币,扣除股权激励费用,2022Q1净亏损为13.52亿元人民币,同比收窄72%。2022Q1蔚来销售2.6万辆,其中ES6交付1.4万辆,为主要增量车型。受疫情冲击,公司预计2022Q2交付新车2.3-2.5万辆,同比增长5%-14%。随着公司ET7、ET5、ES7等新车开启交付,我们预计蔚来销量持续高增。 小鹏Q1营收同比大增,成本冲击单车毛利微降。2022Q1营收74.6亿元,同比大增153%;毛利率为12.2%,环比下滑0.3pct。净亏损17.01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亏损扩大116%,环比扩大32%。受成本上升影响,2022Q1单车毛利2.1万元/辆,环比下滑1.54%。2022Q1新车交付量达3.5万辆,同环比+159%/-17%,随着P5产能爬坡及旗舰SUVG9于2022Q3正式发售,我们预计将为公司带来可观销量。 理想Q1业绩同比高增,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2Q1营收95.62亿元,同环比+167.5%/-10.0%,2022Q1毛利率为22.6%,归母净利润-0.11亿元,亏损同比收窄97%。2022Q1交付3.17万辆,同环比+152%/-10%。受疫情影响,公司预计2022Q2交付量达2.1-2.4万辆,同比增长19.5%-36.6%,环比下滑。公司预计北京制造基地2023年投入运营,重庆制造基地建设在即,长期发展夯实基础。 投资建议:电动车低点已过,政策刺激力度加大,产销环比向好,全年龙头预计60-100%高增,目前估值仍处底部,继续强烈看好电动车板块超跌反转,第一条主线看好Q2盈利拐点叠加储能加持的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关注派能科技、国轩高科、欣旺达、蔚蓝锂芯;第二条为持续紧缺、盈利稳定的龙头:隔膜(恩捷股份、星源材质)、负极(璞泰来、杉杉股份、贝特瑞,关注中科电气)、结构件(科达利)、添加剂(天奈科技)、前驱体(中伟股份);第三条为盈利下行但估值底部的电解液(天赐材料、新宙邦),三元(容百科技、华友钴业、当升科技)、铁锂(德方纳米)、铜箔(嘉元科技、诺德股份);第四为价格持续维持高位低估值的锂(关注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 风险提示:销量不及市场预期、政策不及市场预期、竞争加剧

资源

大型化降本良性循环,海风成长无惧“产值通缩”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研究背景:2015年以来风机大型化加速演进,新增装机平均单机容量从1.8MW提升至3.5MW,同时进入平价时代,风电新增装机由此前的政策引导转变为以市场化竞争为导向。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市场开始关注是什么原因致使大型化趋势加速演进,未来风机功率升级节奏将会如何,大型化又是怎样影响风电设备产值的,本文将一一对上述核心问题做出解答。 大型化节奏加速,满足风电产业日益增强的降本诉求:陆风方面:2010-2021年,年新增吊装规模从18.8GW增长至41.4GW,2022年招标主力机型均为4MW以上;从新增装机平均单机容量来看,2010-2015年、2015-2020年以及2021年陆风平价后,陆风新增装机平均单机容量CAGR分别为3.7%、7.6%、19.2%,具有明显加速趋势;海风方面:2010-2021年,年新增吊装规模从0.14GW增长至14.5GW(受2021年抢装影响,预计2022年新增装机约6GW,此后逐年增长),当前招标主力机型均为7-8MW以上;从新增装机平均单机容量来看,海风平价前的两个时段2010-2015年、2015-2021年,海风新增装机平均单机容量CAGR分别为6.7%、7.6%,若只看2018-2021年,海风平价降本压力增加,平均单机容量CAGR达到13.8%。我们认为,我国风机大型化趋势加速主要原因有三:①补贴退坡倒逼下产业降本诉求提升;②整机厂价格竞争压力下通过降本提升盈利能力的诉求提升;③追求风能资源高利用率,扩大具备开发价值的区域。 未来风电LCOE进一步下降,大型化贡献显著:风机大型化是产业核心降本手段。根据NREL对美国市场风电LCOE的测算,至2030年,陆风、海风(固定式)LCOE分别有约60%、40%的下降空间,大型化贡献显著。陆风方面,预计到2030年LCOE可相比2016年有60%降低,主要由初始投资和发电收益贡献,二者贡献降幅分别为14.3%、35.7%,主要得益于大型化风机和风电场的规模化经济;海风方面,假设2030年海风应用15MW机型,固定式海风LCOE相比2018年将有40%的降幅,初始投资、发电收益提升、运维成本将分别贡献约13.5%、10.1%、19.1%,其中①初始投资降低主要得益于风机大型化、海缆材料节约和基础设计的优化;②发电收益提升同样受益于大型化风机的应用;③运维成本降低主要系风电场管理策略优化以及专业船只数量增加。 国产整机厂竞争力逐步增强,加速大型化追平海外代差:根据GWEC《全球风电供应侧报告》,2021年,前十强中中国企业占6家,前十五强中中国企业占10家,在市场整合阶段,前6强总市场份额同比下滑3pct,但其中中国企业金风、远景、明阳合计份额仍同比提升0.2pct。相比海外,国产陆风大机型基本完成跟进,海风代差正加速消失。从陆风大型化进度来看,海外头部企业基本在2019-2021年推出自己的6.XMW机型,国产品牌基本于2021年完成跟进,从2022年国内实际招标来看,中国陆风已进入5.X\6.XMW时代;从海风大型化进度来看,海外10MW机组基本处于批量应用阶段,国内10MW级尚处于初步投产阶段,单从在研机型来看,国内海外13-15MW级机型目前都处于样机验证阶段,而明阳、中国海装在研最大机型达到16MW。中国新一代大型化海风机型有望在2024年同海外机型同步实现批量化。 大型化未来在海上,无惧“产值通缩”:整机环节的价格竞争和大型化降本的影响带来全产业链产值通缩,根据我们测算,2022-2025年,陆上风机产值由950亿降至834亿,复合增速-4%;海上风机产值由270亿增至425亿,复合增速16%,抗通缩能力强,一方面得益于新增装机规模的高增长,2022-2025年复合增速预计超过40%,中长期来看,十五五期间海风有望实现完全平价,经济性限制解除,新增装机规模有望维持增长;另一方面海上风机价格具备一定韧性,根据NREL数据,2020年陆、海风风机设备(不含塔筒)分别占初始投资的56%、35%,海上风机设备投资占比较低,相比陆风,海风降本途径相对多样化,海缆材料、安装船只、基础结构优化、运维管理同样是降低海风成本的重要途径。因此海风整机降价压力相对较小,也降低了因一味地压缩成本而忽视了质量可靠性的风险。 投资建议:中国风电产业在整机制造环节加速缩小与海外大MW机型代际差距,供应链积极布局产品研发,同时扩张大型化部件产能,建议关注大型化趋势下供应链格局优化、海风装机放量受益标的①新强联(核心客户明阳智能海风市场份额高,未来海风大MW轴承有望快速实现批量,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②中际联合(多元化布局趁海风放量进入收获期,海风配套产品价值量更高)、③天顺风能(海工基地有望于2022年底投产,伴随海风装机放量注入收入增长弹性)、④大金重工(蓬莱基地产能充足,拥有码头稀缺资源,海风供给优势明显)、⑤海力风电(专注于海风塔筒、桩基生产)、⑥日月股份(具备大MW海风逐渐产品产能优势,配套精加工一站式交付能力强)、⑦恒润股份(大MW海风法兰供给能力强,风电轴承产品2023年有望实现批量出货)、⑧明阳智能(率先推出全球最大海风16MW级样机,有望引领国内市场海风大型化降本)、⑨金风科技(风电整机制造龙头,海风技术储备充足)、⑩电气风电(2021年海风新增市场份额第一)等。 风险提示:外送通道建设进度滞后影响风光大基地落地;海风降本不及预期影响实际吊装规模;新机型样机验证不及预期,拖累大型化发展节奏;招标项目样本有限或导致平均单机容量、平均招标价格误差;整机厂竞争加剧价格快速下滑;风机产值测算不及预期。

资源

异质结、TOPCon电池项目密集落地,把握高效电池产能扩张带给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中航先进制造——投资观点 核心个股组合:协鑫能科、双良节能、西子洁能、联赢激光、奥特维、罗博特科、高测股份、宇晶股份、科创新源、百利科技、至纯科技、先导智能、杭可科技、星云股份、天宜上佳、迈为股份、捷佳伟创、金辰股份、航锦科技、禾望电气、华自科技、科威尔、雪迪龙、三一重工。 本周专题研究:异质结、TOPCon电池项目密集落地,把握高效电池产能扩张带给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 N型电池产业化元年到来,异质结、TOPCon等高效电池项目正在加速落地:根据集邦咨询,截至上年末,全球TOPCon电池在建及待建产能约87GW、HJT在建及待建产能约142GW。今年TOPCon规划产能近65GW,出货量有望达到10~15GW;而异质结年底产能也将突破10GW。近期异质结、TOPCon电池项目密集落地,N型电池产业化元年已然到来。 超高效电池渗透率提高,电池设备供应商有望充分受益:根据CPIA,2021年PERC电池片市场占比约91%,异质结、TOPCon合计占比不足3%,而到2025年,以异质结和TOPCon为代表的超高效电池技术占比合计将接近40%,到2030年有望超过75%。我们测算2022-2025年全球电池设备市场合计约1500亿元,其中topcon占比23%、异质结占比28%。推荐关注迈为股份、捷佳伟创、金辰股份。 重点跟踪行业: 锂电设备,全球产能周期共振,预计2025年需求超千亿元,国内设备公司优势明显,全面看好具备技术、产品和规模优势的一二线龙头; 光伏设备,设备迭代升级推动产业链降本,HJT渗透率快速提升,同时光伏原材料价格下降有望刺激下游需求,看好电池片、组件设备龙头; 换电,2025年换电站运营空间有望达到1357.55亿元,换电站运营是换电领域市场空间最大的环节,看好换电站运营企业; 储能,储能是构建新型电网的必备基础,政策利好落地,发电、用户侧推动行业景气度提升,看好电池、逆变器、集成等环节龙头公司; 半导体设备,预计2030年行业需求达1400亿美元,中国大陆占比提高但国产化率仍低,看好平台型公司和国产替代有望快速突破的环节; 自动化,下游应用领域广泛的工业耗材,市场规模在400亿左右,预计2026年达557亿元,看好受益于集中度提高和进口替代的行业龙头; 氢能源,绿氢符合碳中和要求,光伏和风电快速发展为光伏制氢和风电制氢奠定基础,看好具备绿氢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龙头公司; 工程机械,强者恒强,建议关注行业龙头,看好具备产品、规模和成本优势的整机和零部件公司。

资源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阶段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近一周行情 国防军工(申万)指数(+0.62%),行业(申万)排名(22/31);上证综指(+2.80%),深证成指(+3.50%),创业板指(+3.65%); 涨幅前五:中国软件(+28.13%)、*ST海核(+19.47%)、七一二(+11.58%)、西菱动力(+10.81%)、华测导航(+10.34%); 跌幅前五:中光学(-12.49%)、ST新研(-11.32%)、富吉瑞(-10.14%)、观典防务(-9.64%)、中天火箭(-7.40%)。 重要事件及公告 6月5日,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乘坐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 6月6日,和而泰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铖昌科技正式登陆深交所主板,股票代码“001270”。 6月7日,海兰信公告,公司于近日取得某部采购机构下发的《成交通知书》,通知书称经谈判小组评审,公司为成交供应商,成交金额2.81亿元。 6月8日,美国政府宣布批准了一项新的对台军售计划,拟向台提供价值1.2亿美元的军舰零附件及相关技术支持。我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6月8日,航空工业集团召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会暨改革三年行动2022年第四次月例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三项制度改革效能,助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并强调了要紧扣6月底百分之百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一目标。 6月8日,亚光科技公告,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6.73亿元,用于微电子研究院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6月8日,亚光科技公告,公司拟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激励对象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0.36亿股,约占总股本的3.57%。其中,首次授予109人0.30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95%,授予价格3.03元/股。 6月8日,北斗星通公告,公司已完成股份回购方案,通过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公司股份501.8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98%,后续将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若未在回购完成后36个月内用于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股份将依法履行程序后予以注销)。 6月8日,航天长峰公告,公司拟将所持航天精一全部股权及应收航天精一全部股利以资产包形式整体进行挂牌转让,以进一步聚焦资源。 6月9日,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下属企业中国卫星以上市公司流通股份作为交易对价购买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探索军工科研院所与上市公司之间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实施核心产品开发激励计划,由各领域科技人才自发组建团队,以签订契约的方式约定研发标的、核算标准和效益奖励方式,实现企业与团队之间的利益共享。 6月9日,钢研高纳公告,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在四川德阳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德阳市钢研高纳锻造有限责任公司”,以优化公司区域布局。 6月10日,中航高科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航空工业复材拟与誉华融投、赢创运营及赢创中国共同出资4.35亿元,在上海成立中航赢创。其中,航空工业复材拟以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现金形式出资1.72亿元,出资比例39.51%。以积极拓展PMI泡沫新材料领域,完善材料技术体系,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6月10日,中航西飞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中航证券有限公司出具的《关于聚富优选2号资管计划增持中航西飞股票的告知函》,中航证券聚富优选2号6月9日通过集中竞价增持中航西飞股份146.7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5%,增持金额约为0.41亿元。 6月10日,豪能股份公告,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受理的公告。 6月11日,中航电子与中航机电公告,中航电子以发行A股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中航电子为吸收合并方,中航机电为被吸收合并方,即中航电子向中航机电的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交换该等股东所持有的中航机电股票。同时,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机载公司将其原持有中航电子的股份以及原持有中航机电的股份按照换股比例换成的中航电子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中航科工。另外,中航电子拟采用询价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50亿元(其中,中航科工拟认购5.00亿元,航空投资拟认购3.00亿元、中航沈飞拟认购1.80亿元、航空工业成飞拟认购1.80亿元)。 6月11日,中航电子与中航机电公告,中航电子与中航机电股票均将于6月13日复牌。 6月11日,东土科技公告,公司投资的芯片公司神经元网络、物芯科技拟与上海金卓进行重组整合,并引入广州湾区半导体、重庆南方工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战略投资人。本次重组融资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工业TSN网络交换芯片、工业TSN总线芯片、SDR无线基带芯片的全国产化进程,加速在工业、防务、汽车领域的应用。

资源

锰基电池应用前景广阔,上游材料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本周(6月6日-6月10日)行情回顾 新材料指数上涨3.47%,表现弱于创业板指。OLED材料下跌2.31%,半导体材料上涨1.63%,膜材料上涨2.67%,添加剂上涨6.43%,碳纤维下跌0.68%,尾气治理上涨0.13%。涨幅前五是石英股份、联泓新科、三孚股份、裕兴股份、联化科技;跌幅前五别是世华科技、奥来德、凯立新材、方邦股份、格林达。 新材料周观察:锰基电池应用前景广阔,上游材料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按正极材料体系划分,锂电池可以分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多种技术路线。目前主流的锰基电池材料主要包括锰酸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从上游材料来看,由于锰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惰性,通过在电池材料中添加锰元素,可以有效提高材料安全性与结构稳定性,目前电解二氧化锰(EMD)与硫酸锰均为锂电池生产所需的重要原材料。其中,电解二氧化锰主要用于锰酸锂电池的生产,而硫酸锰则被用于三元锂电池领域。伴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以及电动两轮车领域需求的加速释放,2015-2021年间国内锰酸锂产量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1.1%、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年均复合增速达到50.5%。与此同时,磷酸锰铁锂是磷酸铁锂与磷酸锰锂的固溶体,保留磷酸铁锂优良安全性与稳定性能,并且拥有较高的电压平台(可达4.1V,铁锂3.4-3.5V)和与磷酸铁锂相同的理论克容量,因此相当条件下其理论能量密度比LFP高15-20%,基本能够达到三元电池NCM523的水平。当前国内主流正极材料与电池厂商如德方纳米、当升科技、宁德时代等均在积极布局磷酸锰铁锂业务,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磷酸锰铁锂产业化应用有望逐步加快。展望未来,我们认为伴随锰酸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磷酸锰铁锂电池等新兴技术的逐步应用,上游含锰材料的相关企业将充分受益,主要受益标的包括湘潭电化、红星发展等。 重要公司公告及行业资讯 【三孚股份】公司拟在5万吨/年三氯氢硅项目基础上扩建7.22万吨/年三氯氢硅项目,项目投资总额7526.52万元,本项目尚处于设计阶段,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为10.30亿元,年均利润总额为2.94亿元。 【广信材料】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5.7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年产5万吨电子感光材料及配套材料项目、偿还银行借款。 受益标的 我们看好产业转移背景下功能膜材料的广阔市场,看好高端电子材料国产替代从0到1的突破,看好新能源浪潮中新材料的新机遇。受益标的:昊华科技、瑞联新材、宏柏新材、利安隆、濮阳惠成、阿科力、黑猫股份、普利特、斯迪克、彤程新材、东材科技、长阳科技、洁美科技、蓝晓科技、松井股份等。 风险提示:技术突破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资源

周期品走弱,加工与特钢股持续占优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投资建议:中期继续看好钢铁板块。中期继续看好钢铁板块。在盈利历史中高位、估值历史低位的大背景下,压减粗钢产量叠加稳增长发力,板块将迎来基本面推动的投资机会。看好:1)强业绩、高分红、高弹性的普钢股;2)低估值优质特钢股;3)景气子版块硅铁、管道。 行业观点:高频数据持续恶化。疫情回复以来,行业高频数据总体表现低迷,需求恢复速度缓慢,库存去化速度持续偏弱,与此同时行业毛利低位继续收窄至300-400元/吨,我们预计板块二季度业绩环比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三季度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流动性充裕、经济预期向好的背景下,板块将整体收益,但由于周期品价格、业绩疲软,钢铁板块机会将主要集中在加工股、特钢股,以及上游资源股;短期相对看好广大特材、恒星科技、中信特钢、新兴铸管、鄂尔多斯等,此外关注河钢资源、金洲管道等。 行情回顾:本周(6月5日-6月10日)申万钢铁环增2.4%,落后上证综指环0.4%。涨幅居前的个股为常宝股份(49.3%)、五矿发展(22.5%)、金洲管道(15.7%)。本周螺纹钢、热卷、铁矿石、焦炭期货主力合约最新报价分别为4793元/吨、4873元/吨、925元/吨、3627元/吨,较上周(5月29日-6月2日)分别变动1.7%、1.8%、3.6%、3.3%。 行业动态: 普钢:本周钢材社会库存1547万吨,环比增2.9%;其中长材库存1030万吨,环比增3.3%;板材库存517万吨,环比增0.1%。五月中旬钢厂库存均值1998万吨,环比增6.6%。本周全国237家钢贸商出货量15.3万吨,环比减24.9%;本周上海终端线螺走货量0.7万吨,环比增9.7%。本周跟踪的螺纹、热轧、冷轧、中厚板成本滞后毛利分别为212元/吨、190元/吨、94元/吨、359元/吨。 铁矿:本周澳、巴、印铁矿石发货量2078万吨,环比减16.1%;北方6港到港量1130.8万吨,环比增17.1%。本周铁矿石港口库存12845万吨,环比减2.9%。本周港口进口矿日均疏港量318.6万吨,环比减1.5%。 焦煤焦炭:本周焦炭市场呈现偏强走势,短期焦炭市场向好情绪浓厚;近期晋中市场炼焦煤稳中偏强运行,下游需求逐步回暖。 铁合金:短期硅锰现货端走势仍较纠结,短期硅锰仍将于窄区间运行,等待时机突破;本周硅铁市场震荡运行,在没有政策变动的情况下,硅铁现货以弱稳为主。 特钢:本周模具钢市场价格偏弱运行,需求释放不及预期;全国优特钢市场价格大体持稳,钢厂调价钢厂价格涨跌互现;工业材价格小幅下跌,预计下周市场盘整趋弱运行。 不锈钢:镍矿端整体压力较大,预计矿价下跌预期;铬矿远期供应保持偏紧预期,预计短期内铬矿市场维持平稳行情;本周不锈钢现货价格呈现震荡偏弱趋势,周内期货盘面窄幅震荡。 风险提示:房地产下滑,制造业回暖不及预期。

资源

政策暖风吹向消费券,两轮消费券复盘与对比

2022年06月12日发布 投资要点 消费券专题研究: 本专题梳理了2022年和2020年两轮消费券发放,通过对比两轮发放的差异,并复盘2020年消费券的发放效果,以期对此轮消费券的政策力度与政策效果得到一定启示。 消费券具有杠杆效应,有助于挖掘消费潜能。2020年疫情后至当年5月初,28个省份、170个地市累计发放消费券超190亿元。2022年3月以来疫情反复,已有23个省市陆续发布48项消费券政策。消费券限制了使用时间,能在短期内有效提升消费欲望。消费者使用消费券,不仅限于消费券的面额,还会带动更多的消费支出,产生显著的杠杆效应;再通过需求端传导到供给端,叠加乘数效应,刺激企业产出,形成良性循环。 本轮消费券梳理:多地政府针对零售、餐饮、文旅、汽车、家电等领域发放消费券,力促消费市场回暖。北京政府提供绿色节能消费券,促进家电产品消费;苏宁易购发放超3亿元的消费券。深圳通过美团、京东等平台陆续发放4亿元购物消费券、6000万元餐饮消费券、1000万元文体旅游消费券、3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美食消费券满500元减200元仅用时3秒即被抢空,首轮餐饮、外卖消费券已核销超3000张。成都市政府分两批次发放6亿元的“520”消费券,鼓励零售、餐饮企业参与让利促销。太原市政府投入4.2亿元发放消费券,共设置5类22种数字消费券。 复盘2020年疫后消费券发放:济宁最早发放消费券,武汉相对较晚,各地力度差异较大。截至2020年4月18日,全国共有36个城市发放了消费券,总金额达57.4亿元。3月11日,山东济宁最早发放消费券;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于4月20日推出政策,相对较晚。各地的金额有较大差异,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金额普遍更高。杭州以16.8亿元的金额位居首位,温州/青岛/南京/郑州/武汉的投放金额分别为6/3.6/3.18/4/5亿元。 两轮消费券发放有何差异。1)2022年加大3C产品促进力度,新增汽车补贴。2020年消费券主要针对餐饮、旅游、商超等直面疫情冲击的行业。2022年消费券的适用范围更广,针对3C产品的力度明显加强,并与绿色节能相结合;推出针对汽车的补贴措施,鼓励汽车消费。2)发放形式更多样,新增数字人民币和补贴形式。2020年基本通过线上平台发放优惠券。2022年积极与美团、支付宝等线上平台合作的同时,推出数字人民币红包的形式,深圳采取在线下购买3C产品后再申请补贴的方式。3)参与主体更多。本轮采取政府满减补助、机构资助福利、商家折扣让利等方式,共同助力消费增长,企业参与意愿和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消费券效果如何。2020年,通过支付宝发放的数字消费券杠杆率为8倍,截至2020年5月中旬,全国数字消费券核销率达62%。分行业看,疫后文旅、餐饮行业直面冲击,消费券促进受损严重行业复苏。分规模看,1元消费券中会有0.87元流向小微商家,规模越小的企业越受益。1元消费券投放于受疫情影响高/中/低的商家,会分别带来12.23/11.33/5.4元的收入。分年龄段看,后浪促进消费的杠杆率更高,26-30岁消费者能够实现8.88的消费券杠杆比例;前浪注重使用效率,60岁以上人群的核销比率达62%。基于2020年的消费券数据,消费券的拉动效应远超预期,且不存在“透支消费”问题。2022年以来,消费券效果已逐步显现,伴随疫情态势边际好转,前期受损的行业有望享受消费券的拉动效应,迎来边际修复。 风险提示:疫情持续蔓延、宏观经济波动、政策变化风险;行业竞争激烈风险;业务转型、市场开拓、产能提升等方面进度低于市场预期风险。

  • 1
  • 820
  • 821
  • 822
  • 3218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