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 圈子

7252 位酷友已加入

本圈子收集技术类研究报告、白皮书等资料,学术类、产业类的都可以,上传时请尽量注明研报的概述信息~加入圈子可以上传、下载资料,也可以使用提问来寻求资料或分享你认为有价值的站外链接~

关注推荐最新

热门标签

资源

中国互联网协会:2023年全球生成式AI产业研究报告

生成式AI作为当前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成为全球最热的科技话题。2022年OpenAI发布ChatGPT,生成式AI在模型应用层面实现重要突破,仅两个月突破1亿月度活跃用户数,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全球多家科技企业加大在生成式AI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在技术、产品及应用等方面推出重要成果,持续推动人工智能的创新与商业化落地进程,也将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快速发展。 在此背景下,在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指导下,天津市人工智能学会、至顶科技、至顶智库联合发布《2023年全球生成式AI产业研究报告》,该报告从全球视角出发,对生成式AI的产业概况、基础设施、算法模型、场景应用、机遇挑战等方面进行梳理,全面展现生成式AI的产业发展情况,为政府部门、行业从业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更好了解生成式AI提供参考。 来源:中国互联网协会、天津市人工智能学会、 至顶科技、至顶智库

资源

154页微软GPT研究报告(全中文版)

154页微软GPT研究报告(全中文版)

资源

中国无线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

2021年,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面临疫情反复、消费疲软压力加大的局面,无线经济作为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顽强的韧性,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无线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2021年我国无线经济规模达到6.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5.43%。无线经济内部结构形成“四六”格局,无线赋能成为无线经济主要组成部分。无线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关键动力。 无线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21年无线产业规模超过2.6万亿元,占无线经济比重41.94%。移动通信、短距离通信等无线技术不断演进,无线相关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稳中有升。移动通信服务业发展优势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呈现差异化发展、卫星应用服务发展前景广阔,无线相关服务业发展动力强劲。 无线赋能发展实现新突破。2021年无线赋能规模为3.6万亿元,占无线经济比重为58.06%。无线技术不断助力重点领域数字化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强保障,支持“双碳”政策实施,为冬奥等大型赛事提供有力支撑,无线赋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无线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持续出台移动通信、短距离通信、物联网、卫星等领域政策,促进无线经济高质量发展。无线电管理方面,加强了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无线电事业发展路径,印发“十四五”无线电管理规划等。协调保障了5G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卫星通信和导航等行业用频需求,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建设。保障电磁空间安全,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资源

2023中国年轻人低碳生活白皮书:守望未来,向绿而行

都说“没人比这届年轻人更懂绿色低碳”,这次我们通过社媒信号捕捉、在线定量研究、行业专家访谈、KOL/KOC取经,探索中国消费者低碳之路行进到何方,低碳与消费如何勾连,以及低碳营销的实操指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 他们有丰富的低碳知识和行为,愿意为低碳商品买单,为中国低碳事业贡献一份心力,但同时也不希望有损生活便利性 他们追求不费力的轻松环保,励志先“扫一屋”,掌握以自己为原点,射程“一立方米”内的环保议程 他们不仅自己行动了起来,更对企业、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整个社会公共系统都在绿色低碳上有所作为他们讨厌苦行僧式一味付出的环保,而希望在绿色低碳这些事儿上也要获得持续多巴胺 他们还用环保、绿色价值给自己的兴趣活动加冕,环保动作不是一板一眼,为什么不可以既好玩又好秀 通过这份白皮书,你会更透彻、更立体地理解这群年轻人;在绿色低碳这件事上,他们要什么、不要什么,他们愿意为什么买账、又认为什么只是噱头。 来源:阿里巴巴营销洞察中心与WIETOP

资源

GBT13324-2006热处理设备术语

目次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一般术语 4 热处理炉通用术语 4.1 一般术语 4.2 零部件和构件 4.3 炉名 4.4 炉内气氛 5 热处理电热设备 5.1 电阻加热 5.2 感应加热 5.3 其他加热 6 热处理燃料炉 6.1 一般术语 6.2零部件、构件和配套装置 7 热处理炉通用配套设备 7.1 气体发生与净化装置 7.2 淬火冷却装置 7.3 清洗与清理设备 7.4 其他辅助设备 本标准代替GB/T 13324.4-1991,修订时参考了GB/T 2900.23-1995《电工术语 工业电热设备》、BS4642《工业炉名词术语》和GB/T 7232-1999《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标准,增加了应用面日益扩大的热处理设备与新工艺设备术语。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资源

GBT7287-2008红外辐射加热器实验方法

目次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产品分类 5 试验项目 6 试验的一般条件 7 加热器尺寸、形状及外观的检测方法 8 加热器表面温度分布的测量方法 9 加热器辐射面和背面温度比的测量方法 10 加热器升温时间的测量方法 11 加热器功率偏差的测量方法 12 加热器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的试验方法 13 加热器耐潮湿的试验方法 14 加热器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的试验方法 15 加热器绝缘电阻的测量方法 16 加热器耐冷热交变性能的试验方法 17 加热器电-热辐射转换效率的测量方法 18 加热器法向全发射率的测量方法 19 加热器法向光谱发射率的测量方法 20 加热器有效辐射能量比、分布温度与辐射波长范围的测量方法 21 加热器接线柱的拉力试验方法 22 加热器工作寿命试验方法 23 加热器振动试验方法 24 加热器机械强度试验方法 25 加热器弯折试验方法 26 加热器剥离强度的试验方法 27 加热器阻燃性能的试验方法 28 加热器低温储存的试验方法 29 加热器过载能力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代替 GB/T 7287.1~GB/T 7287.12-1987《红外辐射加热器试验方法》,与后者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根据红外辐射加热器产品制造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将适用范围由中温红外辐射加热器扩展到各种低温、中温及高温红外辐射加热器。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与“产品分类”三部分。 根据相关产品标准的变化,增加了“工作温度下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耐潮湿”、“有效辐射能量比与分布温度”、“接线柱拉力”、“机械强度”、“弯折试验”、“剥离强度”、“阻燃性能”、“低温储存”及“过载能力”等性能指标的试验方法。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资源

GTB-13338-2018工业燃料炉热平衡测定与计算基本规则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3338-1991《工业燃料炉热平衡测定与计算基本规则》,与GB/T 13338-199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更新了引用标准的编号、名称及性质; 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了GB/T218,删除了已废止标准GB 2586、GB 2588; 第3章“术语和定义”,新增术语“3.2 热稳定态”“3.3 有效热”及其定义内容;删除了“5.4.4 单位”; “5.5.2.1 燃料用量的测定”,增加“气体燃料用流量计并根据压力······”; “5.5.2.2 燃料的取样分析及发热量的测定”,明确了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及气体燃料发热量的测定一起及计算方法; “5.5.3.2 空气温度”增加了“冷风用温度计,热风用热电偶”; “5.5.7.3 物料温度”增加了“辐射式高温计”; “6.1.3 助燃空气带入的物理热”中,关于“b)对气体燃料空气系数a,由炉膛烟气分析和燃料成分按下式计算:”,增加了简式计算公式; “6.4 热效率”,增加了“设备热效率是指热设备为达到特定目的,供给能量的有效利用程度在数量上的表示,它等于有效能量与供给能量的百分数”。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电热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苏州新长光热能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科汇热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热专业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超、陈景阁、张建联、余维江、李琨、袁芳兰、张永武、童斌斌。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3338-1991。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资源

数控机床网络安全研究报告(2023年)

数控机床作为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是工业领域生产加工的关键设备,数控机床本身的安全性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直接影响工业生产和业务,其存在的漏洞及后门程序将对整个工业领域形成巨大的威胁,这些威胁既包含其自身被入侵的威胁,也包含对网络和云平台的威胁。同时,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打破原有的封闭性,实现互联互通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控机床联网运行已成为趋势,管理机、服务器盗用权限登录等都会带来安全隐患,如何保证数控机床联网运行的网络与数据安全逐渐成为制约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于海量、多种类的数控机床,传统单一的安全防护技术手段无法解决数控机床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从安全基线、主机安全、网络边界等各个层次提升数控机床的安全防护能力。本报告以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数控机床的发展为基础,从数控机床国内外政策、安全技术研究、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分析了数控机床的网络安全现状。同时,详细分析了数控机床存在的漏洞隐患、入侵攻击等网络安全风险及深层次原因,并给出安全防护实施方案建议。最后,从标准、技术研究、评估评测等方面提出数控机床网络安全未来的工作方向。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神州绿盟科技有限公司

资源

2023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热管理赛道研究报告

智能电动汽车与热管理系统 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27.6%,作为新能源乘用车中最重要的垂直细分品类——智能电动汽车在热管理系统设计、研发和量产应用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且擅长于热量、能源的集成化、智能化管控。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智能电动汽车的一套优秀的热管理系统要有能力在任何季节平衡车外空气、驾驶座舱、动力电池和电驱系统的热量交换。面对变化多端的气候条件,如寒冬的冰霜雨雪或酷暑的骄阳烈日,热管理系统承担起了保障车辆高效运行、系统安全和驾乘人员舒适性的多重任务。并且最重要的是热管理系统直接影响用户的用车感受,甚至品牌口碑。 对于业内相关企业来说,这是一场电动化背景下的智能电动汽车“熵”管控创新革命。赛道中更多的新企业和新技术需要被挖掘和传播。 关于《2023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热管理赛道研究报告》以特斯拉为标杆,智能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经历4代技术,特斯拉Model Y上首次采用“八通阀”高集成方案,引领技术发展的趋势。中国企业相关技术仍在2-3.5代的技术进阶期,但依托着市场的巨大刚需,未来第4、5代产品的落地之路即将水到渠成。 报告在预测热管理系统市场规模及增速的基础上,展示了业内部分关键企业的产品、技术能力和发展规划。报告将分别从市场层面、技术层面、赛道层面(企业竞争格局)和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层面洞察行业演进的方式、方向。 来源:亿欧智库

资源

2023年中国数字孪生行业研究报告

概念定义:数字孪生指将物理实体镜像映射到虚拟空间,生成一个“数字双胞胎”,在虚拟空间中的克隆体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数据实时双向互联互通,反映对应物理实体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在整合底层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仿真预测,为优化决策赋能。根据复杂程度,数字孪生可以分成5级。受益于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落地、技术突破、下游需求增长、当前行业步入快速增长期;数字孪生关键技术包括建模、渲染、仿真及物联网。 市场概览:2022年中国数字孪生市场规模超1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375亿元;当前全球学术领域对数字孪生研究热度活跃,中国论文发布数量领先。投融资方面,行业融资热度逐步回暖,城市赛道景气度最高;数字孪生行业玩家可分为技术服务商(如CIM、BIM、可视化平台厂商等)以及集成方案厂商(如运营商、互联网大厂等)。技术、业务、资源三方面筑造数字孪生厂商竞争壁垒。数字孪生发展伴随产生四大挑战:厂商商业模式不成熟,支撑技术要求高,标准体系未统一以及数据能力不完善。 应用场景:数字孪生与各行业融合加深,本文主要介绍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管理(智慧交通、零碳园区以及城市应急)、智慧工业(流程型工业、离散型工业)、自动驾驶测试以及医疗场景(智慧医院、精准医疗及药物研发)的应用,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各行业应用场景。 发展展望:呼吁数字孪生行业参与者共同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构建协同共赢、开源创新的数字孪生产业生态。 来源:艾瑞咨询

资源

亿欧智库:2023中国半导体IP行业研究报告

半导体IP (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通常也称作IP核(IP core),指芯片设计中预先设计、验证好的功能模块,处于半导体产业链最上游,为芯片设计厂商提供设计模块。 半导体IP按交付方式可分为软核、硬核和固核;按产品类型可分为处理器IP、接口IP、其他物理IP及其他数字IP。由于其他数字IP无专门厂商, 本报告主要对前三类半导体IP进行细分分析。 随着半导体行业高度垂直分化发展,半导体IP的用户可分为IDM、晶圆代工厂、Fabless及OSAT四大类型,并广泛落地应用于消费、通信、汽车、工业、军工航天及数据中心等细分领域。 半导体IP处于半导体上游供应环节,由于性能高、设计复杂、功耗优、成本适中、技术密集度高、知识产权集中、商业价值昂贵,已经逐渐成为芯片设计的核心产业要素和竞争力体现。 IP行业是半导体产业分工精细化的结果。轻设计时代,设计公司通过购买成熟可靠的IP方案,就可以实现某个特定功能。这不仅大大降低了芯片设计的难度与成本,还以可复用的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态圈,使得用户能专注自身优势价值的创新性,令低成本创新成为可能。 来源:亿欧智库

资源

金正纵横: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蓝皮书(2023)

近年来,氢能在世界各国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日本、韩国、欧盟、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氢能战略布局,纷纷制定氢能发展政策,积极探索氢气制备、储运及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路线,致力于建设“氢能社会”,助力国家实现能源转型、节能减排、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及刺激经济增长。 氢能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密集出台,我国氢能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相较于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我国氢能产业仍存在政策引导不够、统筹协调不足、关键零部件未完全自给、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产业经济性较差等方面的挑战[2]。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我国政府、企业、学者需要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报告基于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重点梳理了我国氢能“制、储、运、用”产业链发展中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我国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来源:金正纵横

  • 1
  • 11
  • 12
  • 13
  • 3218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