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列表(压缩包大小 906.34K)
免费
概述
2022年01月03日发布
核心个股组合:近期重点推荐杭锅股份、罗博特科、协鑫能科、联赢激光、瑞纳智能、奥特维、高测股份、科创新源、百利科技、至纯科技、先导智能、杭可科技、星云股份、天宜上佳、双良节能、迈为股份、航锦科技等。
本周专题研究:2021年1-11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292.8万台,同比增长179%,渗透率12.5%,其中11月单月渗透率约18%,其中五菱宏光mini凭借高性价比以34.4万辆位居行业第一。根据中汽协预测,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750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0万辆,同比增长4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为18.2%。2022年,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城市公交等符合要求的车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20%。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已经由行业内生驱动,不影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占比达到33%。伴随着业绩披露期的逐步临近,我们认为锂电设备、液冷板等细分产业链迎来业绩兑现,从订单驱动拔估值到利润高增长,叠加行业需求持续快速增加,看好相关产业链优质公司迎来戴维斯双击,相关标的:先导智能、联赢激光、杭可科技等,银邦股份、科创新源等。
重点跟踪行业:
锂电设备,全球产能周期共振,预计2025年需求超千亿元,国内设备公司优势明显,全面看好具备技术、产品和规模优势的一二线龙头;
光伏设备,设备迭代升级推动产业链降本,HJT渗透率快速提升,同时光伏原材料价格下降有望刺激下游需求,看好电池片、组件设备龙头;
储能,储能是构建新型电网的必备基础,政策利好落地,发电、用户侧推动行业景气度提升,看好电池、逆变器、集成等环节龙头公司;
半导体设备,预计2030年行业需求达1400亿美元,中国大陆占比提高但国产化率仍低,看好平台型公司和国产替代有望快速突破的环节;
自动化,下游应用领域广泛的工业耗材,市场规模在400亿左右,预计2026年达557亿元,看好受益于集中度提高和进口替代的行业龙头;
氢能源,绿氢符合碳中和要求,光伏和风电快速发展为光伏制氢和风电制氢奠定基础,看好具备绿氢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龙头公司;
工程机械,预计行业销量Q4同比负增长,强者恒强,建议关注行业龙头,看好具备产品、规模和成本优势的整机和零部件公司。
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增长,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据乘联会和中汽协数据,2021年1-11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292.8万台,同比增长179%,渗透率12.5%,其中11月单月渗透率约18%,其中五菱宏光mini(A00级)凭借高性价比以34.4万辆位居行业第一。
预计2022年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超500万辆。根据中汽协预测,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750万辆,同比增长5.4%,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0万辆,同比增长4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为18.2%。
补贴退坡符合预期,不改渗透率长期提升逻辑。2022年,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城市公交等符合要求的车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20%。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已经由行业内生驱动,不影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占比33%。
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即将迎来业绩兑现期。1-4月,伴随着业绩披露期的逐步临近,我们认为锂电设备、液冷板等细分产业链迎来业绩兑现,从订单驱动拔估值到利润高增长,叠加行业需求持续快速增加,看好相关产业链优质公司迎来戴维斯双击。
液冷板是电池液冷热管理系统中最关键的零部件之一。液冷板通过冷却液在液流通道中循环流动传递走多余热量从而实现冷却功能。
液冷板可分为口琴管式、吹胀式和钎焊式等。吹胀式成本低、换热效果、生产效率高,钎焊式在结构、重量和散热能力上具备一定优势。
乘用车和储能需求叠加,市场有望迎来爆发。除动力电池外,伴随着液冷在储能领域渗透率的提高,液冷板需求进一步增加。根据科创新源相关公告,一条动力电池钎焊式液冷板(预计产能80万套/年)和一条储能吹胀式液冷板(预计产能150万套/年),预计年产值合计8亿元左右。
液冷板产业链有望充分受益。伴随着下游需求放量,一方面上游铝热传输材料供给增加相对受限,另一方面液冷板具备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下游特定品类和型号有望实现生产的规模效应。
相关标的:华峰铝业(液冷板原材料)、银邦股份(液冷板原材料)、科创新源(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飞荣达(与宁德时代签订供货协议)。
光伏:1)HJT多项目落地,光伏设备企业技术持续突破,需求与技术共振,推动光伏产业高景气增长。建议关注:迈为股份、捷佳伟创等。2)光伏上游原材料价格或将企稳回落,有望刺激下游环节需求。建议关注:奥特维等。
储能:发电侧和用户侧储能均迎来重磅政策利好,推动储能全面发展。1)发电侧:8月10日,《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出台,首次提出市场化并网,超过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按15%的挂钩比例(4小时以上)配建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都被认定为调峰资源,为发电侧储能打开。2)用户侧全面推行分时电价,峰谷价差达3到4倍,进一步推动用户侧储能发展。星云股份是国内领先的以锂电池检测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与锂电池、储能行业头部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并推广储充检一体化储能电站系列产品。科创新源通过液冷板切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赛道,已进入宁德时代供应商体系,随着下游需求不断提升,未来有望放量增长。
锂电设备:1)国内外政策双击,锂电设备需求量进一步攀升。8月5日,美国拜登总统签署行政命令,设定了2030年零排放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50%的目标。叠加国内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赛道高景气度进一步确认,大幅上调锂电设备预计需求量。终端需求旺盛,主流电池厂纷纷成功融资以及车厂定点订单,驱动电池厂扩产显著加速,宁德时代、三星SDI、SKI等国内外电池厂扩产取得较大进展,行业景气加速上行。2)CATL再融资582亿元,有利于其维持较高的资本开支强度,加速扩产规划的落地,拉动其核心设备供应商订单快速增长。同时,CATL快速扩产进一步拉动行业景气上行,进一步确立锂电设备卖方市场的形成。我们判断绑定头部电池厂,具备技术和产品优势的锂电设备龙头公司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1)规模优势,锂电设备龙头公司能够实现大批量、快速交付,以满足客户需求;2)设备的客户粘性较强;3)电池技术迭代,跟随客户进行产品升级。建议关注:先导智能、杭可科技、联赢激光、海目星、利元亨、先惠技术、斯莱克等。
工程机械:预计行业销量Q4同比负增长,强者恒强,建议关注龙头公司。推荐关注:三一重工、恒立液压、中联重科等。
半导体设备: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未来十年翻倍增长,国产替代是一个长期、持续、必然的趋势:1)根据AMAT业绩会议,预计2030年半导体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即使按照目前14%的资本密集度,设备需求将达到1400亿美元,而2020年为612亿美元。2)2020年,中国大陆首次成为全球半导体设备最大市场。2021Q1,中国大陆出货额为59.6亿美元,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70%,仅次于韩国。3)在瓦森纳体系下,中国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安全性亟待提升,而国产化率水平目前仍低。建议关注: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华峰测控、长川科技、精测电子、芯源微、万业企业、至纯科技等。
自动化:刀具是“工业牙齿”,其性能直接影响工件质量和生产效率。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我国刀具市场规模在4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57亿元。该市场竞争格局分散,CR5不足10%;且有超1/3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刀具属于工业耗材,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存量的市场需求比较稳定,伴随行业集中度提高和进口环节替代,头部企业有望迎来高速成长机遇。建议关注华锐精密、欧科亿。
碳中和:1)换电领域千亿市场规模正在形成;2)全国碳交易系统上线在即,碳交易市场有望量价齐升。建议关注移动换电及碳交易受益标的——协鑫能科,公司拥有低电价成本,切入移动能源领域具备优势;坐拥2000万碳资产,碳交易有望带来新的业绩增长。
氢能源:绿氢符合碳中和要求,随着光伏和风电快速发展,看好光伏制氢和风电制氢。建议关注:隆基股份、阳明智能、亿华通等。
风险提示
新技术开发不及预期
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海外复苏不及预期、国内需求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波动
零部件供应受阻
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不及预期
客户扩产不及预期
HJT技术进展不及预期。
如果遇到文件不能下载或其他产品问题,请添加管理员微信:ligongku001,并备注:产品反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