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列表(压缩包大小 446.87K)
免费
概述
2022年03月24日发布
氢能顶层规划出台,传统能源谱写新章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N”之一。《规划》明确了氢能的定位:(1)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具备能源属性,是高热值高转化率、清洁低碳、来源多样化的二次能源;(2)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氢能具有低碳属性,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3)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同时,《规划》指出了氢能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引领:由于氢能产业链较长且在诸多环节具有技术壁垒,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涉及氢的安全机理和相关人才储备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坚持绿色低碳: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控化石能源制氢;(3)坚持安全为先:提升氢能制、储、运、用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水平;(4)坚持稳慎有序: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经济性和市场空间等因素,科学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规范发展。氢能产业链涉及广泛,包含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及下游用氢等众多环节,在工业、交通、建筑与发电等多个领域逐渐渗透。当前我国氢能尚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氢能行业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氢能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已经在氢能产业进行布局或者规划的企业将是最大受益者。受益标的:规划及推进绿电绿氢的宝丰能源、广汇能源;规划依托煤化工布局工业副氢的兖矿能源;依托丙烷脱氢路线布局工业副氢的卫星化学、东华能源、金能科技;依托焦化产业链布局工业副氢的中国旭阳集团;布局氢能全产业链的美锦能源。
制氢路线多样,短中期将以工业副产氢为主,绿氢是最终目标
《规划》指出氢能来源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从制氢路线区分,煤制氢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制氢来源,占比可达六成以上。煤制氢成本较低、原料丰富、技术成熟,适宜大规模应用。但由于其高碳排放量,煤制氢存在“灰氢难题”,在未来氢能发展的前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CCUS技术的成熟与成本下降。工业副产氢发展潜力较大,相关化工产业在国内已具备规模优势,且具备一定经济性,有望成为中短期内制氢路线的突破口。利用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最理想的制氢路线,但因耗电量大、成本较高,规模化应用的障碍尚未扫除。伴随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电解水制氢在清洁能源平价上网趋势下或将迎来曙光。长期来看,绿氢的规模化应用是最终目标,随着碳中和驱动下清洁能源项目与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大,低碳氢的经济性与规模性也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用氢需求空间广阔,燃料电池前景较大,传统产业顺势转型
《规划》明确应用端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覆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氢能的下游利用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领域以及冶金、化工等工业领域。其中交通领域是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前景较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6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1.3亿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可达4051万吨,占比约32%。当前国内加氢站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燃料电池技术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不断下降。伴随未来规模化效应,燃料电池车最终应用降本空间较大,有望促进燃料电池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大范围推广。在工业领域,氢能应用将助力传统工业进行低碳转型,其中氢能炼钢有望在长期内贡献氢能消费增量。
风险提示:氢能成本下降不及预期;氢能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产业链关键技术瓶颈难突破;产业无序竞争与产能过剩风险
如果遇到文件不能下载或其他产品问题,请添加管理员微信:ligongku001,并备注:产品反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