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碳中和 · 圈子

338 位酷友已加入

本圈子收集关于碳中和的各种技术资料,加入圈子可以上传、下载资料,也可以使用提问来寻求资料或分享你认为有价值的站外链接~

关注推荐最新

热门标签

资源

2021零碳中国·氢能蓝皮书

氢能作为新兴能源,在我国仍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其政策和市场环境尚未建立,亟需出台正式的、从能源角度定位的、国家层面的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绿氢制备的稳定性、经济性和技术成熟度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探索;发展氢能最大的挑战在氢的储运,特别是长距离、大容量、低成本的储运方式和技术尚未实现产品化,大规模的氢能应用将面临较大考验;加氢站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审批监管流程不明确、成本高昂、市场需求有限造成加氢站盈利能力严重不足,整个加氢站投资、建设、运营的商业模式仍未建立。 《蓝皮书》对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完善氢能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激励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环节;加强人才培养,鼓励人才引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成立产业基金,加大投资力度等,并创新性提出大力发展“风光氢化”协同战略,加快产业转移的解决方案,建议将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企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丰富地区,利用沙漠、荒漠、戈壁滩等荒地资源建设大规模化“零碳工厂”,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配合水电解制氢,有效解决耗能企业的清洁能源供给,同时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储存问题,将生产的绿氢就地保障工业氢气需求,大力发展绿色冶金、绿色化工, 助力最难减碳的钢铁、化工行业实现碳中和。 氢能的诸多优势注定其必将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不断围绕关键问题进行突破和完善,才能保证氢能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蓝皮书》,为氢能及先关领域的从业者、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发布单位:腾讯研究院

资源

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之路

这份简报介绍了截至2019年底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的最新进展,既包括市场进展也包括政策进展。具体来说,我们首先梳理了全球各主要汽车市场所提出的汽车电动化转型目标,然后总结了各国各地区的政府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用的政策和行动,最后我们基于详尽的数据分析了全球截至2019年底的汽车电动化转型进展。需要强调的是,这份简报主要关注电动乘用车,包括纯电动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这是因为现阶段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的主要进展,无论是市场进展还是政策进展,都主要集中于这两类汽车。但是,在数据基础具备的情况下,我们也对重型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关政策和市场进展进行了介绍。 发布单位:ICCT

资源

赛热科技:2021年全球比特币产业碳足迹报告

环境报告,更具体地说是碳足迹,在过去几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促使赛热科技为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了一份碳足迹报告,同时也为其在超算和加密货币行业的同行中树立了榜样。 2020年赛热科技从其业务的各个方面收集数据。本报告介绍了赛热科技第一版碳足迹工作背景、方法和结果。这项工作的结果首次为比特币开采和超算行业提供了一个碳足迹计算,它将增加加密货币采矿业的一般知识。 发布单位:赛热科技

资源

IBM:借助数字技术应对环境当务之急

要点 数字加速 实现环境目标的进程之所以停滞不前,不是因 为缺乏技术,而是因为体系惰性、政策、优先事 项以及抉择方面的问题。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改 变这种局面。 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领先企业现在使用数字技术,将环境挑战转化 为重要的商业机遇。 借助洞察促进更好的行为 从数据中挖掘的洞察正在改变商业和社会行 为,催生可持续企业。 协作开展治理 数字技术帮助建立新型环境治理模式,私营 企业与政府机构作为合作伙伴,携手应对环 境挑战。 发布单位:IBM商业价值研究院

资源

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

前言 2021 年,保尔森基⾦会绿⾊⾦融中⼼与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对⾦融科技推动中国 绿⾊⾦融发展的应⽤场景与案例进⾏了持续跟踪研究,并形成了《⾦融科技推动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1年)》报告。 本报告共分为五部分。第⼀部分在回顾过去⼀年政策⽀持⾦融科技助⼒绿⾊⾦融⽅⾯的新进展基础上,综述了2020年⾦融科技公司的整体发展情况。 第⼆部分跟踪研究了2020年报告中四个典型案例的最新进展。这些案例是:中国⼈⺠银⾏绿⾊⾦融信息管理系统、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湖州银⾏绿⾊信贷管理系统、⼈保财险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理赔系统等。第三部分聚焦中国绿⾊⾦融发展重要领域和前瞻性应⽤场景,深⼊剖析了两个典型案例。 它们是:⾦融科技促进ESG可持续投资和⾦融科技助⼒企业开展碳排放管 理。第四部分⽴⾜⾦融科技助推绿⾊⾦融发展的最新进展研究,从政策、市场和技术等⽅⾯提出当前仍⾯临的挑战。第五部分向政府部⻔、⾦融监管机构、⾦融机构、⾦融科技企 业等不同参与主体提出绿⾊⾦融科技发展建议。 发布单位: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保尔森基金会

资源

《可持续IT》中文版报告:为何可持续绿色IT革命时机已到

当下,随着全球各类组织机构都努力在增长目标与可持续商 业间找到平衡,确保这种平衡延伸到技术应用上也变得非常重要。 虽然技术解决方案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做出了贡献,但总体上 看,信息技术本身还是产生了大量碳排放的。例如,2019年, 数据中心占了全球能源需求的近1%[1]。COVID-19病毒流行期 间,我们都看到了数字化的加速趋势,这也会增加企业的IT碳排放量。 科技行业正迫切希望解决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微软正在实 验研究一些有助于降低数据中心能源需求的方法。例如其中 一个项目‘Natick’,旨在测试水下数据中心的性能和能源效 率[2]。但是大部分企业并不像微软这般重视这个问题。调查发 现,89%的组织机构对其IT硬件的回收率不到10%。 本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使企业IT本身更具可持续发展性( 所以,我们不会对智能系统如何用于开发创新的可持续解决方 案进行展开)。为了调查这个重要问题,我们调研了1000家年 营收超过10亿美元的组织,以了解他们在可持续IT方面的看法和期望。 我们还采访了IT高管、可持续发展专业人士,以及来自核心职 能部门(如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的高管。在本项研究中,我们解决了以下问题: 企业IT当前对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增长趋势如何? 关于IT对环境的影响,各组织机构的认识程度如何? 组织机构目前会优先考虑发展可持续IT吗? 实现可持续IT能带来什么好处,企业应该主要关注哪些实 际场景? 企业应遵循怎样的路线来促进可持续IT方案的实现? 发布单位:凯捷研究院

资源

BCG:锚定碳中和电力行业减排扬帆白皮书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也拉动了世界能源消费的不断提升。然而,能源消费在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作用时,亦带来了副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导致碳排放增加。 气候变化无疑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为应对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世界 各国纷纷承诺加强开发清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 以上 1.5℃之内。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 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与《巴黎协定》 的1.5℃升温控制目标高度一致。 中国碳排放基数庞大,排放量每年超过100亿吨,位列全球第一。据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测算,在基准情景下, 截至205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相较现状将下 降10%—20%,距离达成《巴黎协定》的升温控制以及中国承诺的碳中和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应力争在2050年前实现75%—85%的温室气体减排。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要在当前计划的基础上推行更加积极的减碳举措,努力拓宽技术可行性边界并提高社会对减碳的认可度。其中能源行业应发 挥主要作用,实现大量减排。 发布单位:BCG

资源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版

7月8日,bp发布2021年版《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指出,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和因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均创造了二战以来最大跌幅。可再生能源则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风能和太阳能实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年增幅。 《年鉴》发现,2020 年一次能源消费下降 4.5%,为1945 年以来的最大跌幅;石油消费下降占一次能源消费净减少量的近3/4,是造成这一跌幅的主要因素;天然气价格跌至多年低点,但其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占比达到24.7%,创下历史新高。同时,2020 年因能源使用而产生的碳排放量下降超过 6%,为1945 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尽管能源需求总量在下滑,但风能、太阳能和水力发电量均有所增长。2020 年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迅猛增长,合计达238 吉瓦,比历史峰值高出 50%。而且,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增长的最大贡献者(1.0 艾焦),其次是美国(0.4 艾焦),欧洲作为一个地区整体贡献了0.7 艾焦。 发布单位:BP集团

资源

2060碳中和将为中国经济贡献几何

概述 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将面临很大挑战,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还不够坚实,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偏高,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对于钢铁、水泥、汽车等碳排放较大的工业产品,仍然有很大需求。碳中和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未来40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预计为年均GDP增长贡献超过2%;能源系统将需要超过120万亿元投资,并带动相关领域投资高达400万亿元。能源领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将从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约占我国能源消耗的70%)为主,转型到以太阳能、风能、水电、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为主。 同时,其转型将产生巨大影响,涉及交通运输、建筑、工业、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碳中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或将不亚于城市化进程及加入WTO。 发布单位:普华永道

资源

顺丰控股碳目标白皮书2021

在本白皮书中,顺丰承诺: 将善用科技力量,推动绿色低碳变革,在2030年实现自身碳效率相较于2021年提升55%;同时,为打造气候友好型快递,将在2030年实现每个快件包裹的碳足迹相较于2021年降低70%。 发布单位:顺丰

资源

中国数字基建的脱碳之路——数据中心与5G减碳潜力与挑战

主要发现 1、2030 年, 中国已全面实现碳达峰的情景下, 数字基 础设施的碳排放仍将持续增长。对比重点排放行业如钢铁 、建材 、有色金属 等有望率先在 2025 年左 后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开始下降,数字基础设施的碳排 “锁定效应”将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以及进一步碳中 和的重要挑战。 2035 年,中国数据中心和 5G 总用电量约是 2020 年 的 2.5-3 倍, 将达 6,951-7,820 亿千瓦时, 将占中 国全社会用电量 5-7% 。 如何满足这部分新增电力 需求将决定数字基础设施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 趋势。 以中国能源低碳转型速度按照 1.5°C 和 2°C 目标推进为例, 即 2035 年非化石电量上升至全国 53-61%,到 2035 年中国数据中心和 5G 的二氧化碳 排放总量将达 2.3~3.1 亿吨,约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 量的 2-4% 。 同时, 也相当于目前两个北京市的二 氧化碳排放 。2035 年数据中心的碳排放将比 2020 年最高增长 103%,5G 的碳排放将最高增长 321%。 2、2020 年,中国数据中心和 5G 用电量为 2,011 亿千瓦 时,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 2.7% 。同时,它们的二氧 化碳排放总量达 1.2 亿吨,相当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 量 1% 。 2020 年, 河北、江苏、北京、广东和浙江 5 个地区 的数据中心和 5G 基站二氧化碳排放超过全国数据 中心和 5G 基站的一半(54%)。其中河北、江苏和 北京均超过 1,000 万吨, 分别为 2,397 万吨、1,321 万吨和 1,058 万吨。 在有条件的省市率先实现“碳 达峰”的背景下, 数字基础设施碳排放的持续增长 或将是各省市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挑战因素。 3、相较于对节能技术与指标的重视程度, 数字基础设 施产业整体仍未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 但是已有 少数企业开始向 100% 可再生能源转型。 目前,数据中心和 5G 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方式包括: 投资建设分布式与大型集中式可再生能源项目、市 场化采购可再生能源、以及认购绿色电力证书等。 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可以从根本上帮助数字基础 设施行业和企业减少碳排放, 应当作为迈向碳中和 的优先路径。 另外, 在政策支持与成本不断下降的基础上, 储能 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潜力正在凸显。 目前已有 5G 或数据中心 + 光伏 + 储能的商业项目, 预计到 2030 年, 储能成本相比 2019 年将下降 49%, 储能成本 的持续下降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使用可再生 能源。 发布单位:绿色和平、赛宝计量检测中心

资源

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 低碳/ 零碳能源转型和现代能源体系重塑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以及推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绿色复苏”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均将发展新能源技术视为引领新一轮能源革命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新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 本研究基于Digital Science 的Dimensions 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专利分析与权威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球2000-2019 年间(尤其是2015-2019 年间)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氢能、储能、能源互联网等八个不同新能源技术领域整体及其20 项代表性技术主题进行系统分析,以求客观反映全球新能源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产业转化潜力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本研究从全球尺度重点关注了中国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特点,并与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1)全球新能源领域研究正进入加速发展期,太阳能、储能和氢能三个领域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 2)中国在新能源研究领域贡献总量较大,头部高质量研究贡献量也较高,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部分领域论文篇均被引频次排名相对靠后,研究整体效率仍需提升; 3)全球新能源领域研究成果技术转化率整体较低,产学研结合有待加强。相对而言,储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的研究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锂离子电池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是科研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技术热点; 4)定性分析显示,储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将成为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的有力支撑,氢能将是打造未来能源体系、实现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太阳能燃料技术的突破及其成本降低或将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而能源互联网将发挥“互联网+”智慧能源双重优势,实现能源统筹优化配置。 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

  • 1
  • 4
  • 5
  • 6
  • 7
前往